“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山峰不一定要高耸入云,只要有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流水未必深沉如海,只要有蛟龙栖息,就拥有灵气。有一些风景,出名并不是靠当地的景观,而是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坐落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风景区,就以其深厚的人文历史景观闻名于世。
江西鹰潭龙虎山,从古自今都以“道教圣地”、“道教发祥地”之名享誉海内外。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第一位天师张道陵曾经在此地修行,龙虎山因此成为道教圣地、发祥地,亦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之列。根据《龙虎山志》记载,龙虎山本名云锦山,张道陵在山上修行之时,开炉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出”,因此这座山也更名为龙虎山。
龙虎山自东汉至今,一直是道教的圣地,有“道都”之称,作为道教祖庭所在地受到后世景仰。张天师一脉代代居于龙虎山,传承至今已有六十三代,世代接受帝王封赏,地位尊崇;与孔子后代合称“南张北孔”,是中华最古老的世族之一。龙虎山道教文化昌盛,山上道观林林总总,全盛时期可达上百座。如今大多数道观已经荒废破灭,唯有天师府尚且留存,供后世瞻仰天师道百年繁荣。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据传,自张道陵第四世孙张盛开始,天师府就作为天师及其后世子孙生活的府第,同时也是管理全国道教事务的总机构。天师府始建于宋代,原本位于鹰潭上清镇,明代洪武年间迁于现址。天师府气势恢宏,气派大方,有“南国第一家”之称,也被视为道教祖庭。府邸格局形成独特的“八卦”样式,蕴含丰厚的道教文化,是研究道教历史的珍贵遗产。明代天师府部分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天师府,多为清代重建。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的居所,上清宫就是天师修行的宫观。上清宫除了供天师修行之用,还供奉道教神明:“三清”、玉皇、“三官”、“七真”。其中的“七真”就是全真七子,相信爱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对他们一定不陌生。上清宫历经曲折,曾经三毁三修,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正一观也是有名的道观,相传这里就是张道陵炼仙丹的地方。正一观本名祖天师庙,明代改名正一观,是正一道的发祥地与圣地。
张道陵在龙虎山留下了无数遗迹,还有大量神奇的传说。无蚊村就是其中一例,相传这个村子原本蚊满为患,村民日夜被蚊虫啃咬,苦不堪言。张道陵修行时途径此地,做法赶走村中蚊虫,从此这座村子再也没出现过蚊子。与此相对,无蚊村对岸的村子却从此开始蚊虫遍布,名“有蚊村”。游客们进入无蚊村,就会惊奇地发现,这座村子即使在盛夏时节,也鲜少蚊虫。看来张天师的法术比蚊香还要有效。无蚊村内还有民俗表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驻足观看。
让龙虎山名声大噪的,不止是道教圣地这一名头,还有神秘诡异的古越人悬棺墓葬群。先秦时期,龙虎山一带为古越人的活动区域,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古越人在此生活衍息,将龙虎山作为他们的长眠之地。传说古越人把太阳当作信仰,认为死后葬得越高,灵魂就越可以升上天界,得到安息。因此古越人在山崖上开凿墓穴,放进棺木及陪葬品。
在没有先进工具的远古时代,古越人是如何上到悬崖开凿出这样规模的葬洞,并把棺木和陪葬品运进洞中,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至今为止无人能够解开。许多古代名人游览龙虎山时,对于悬棺之谜都充满了好奇,比如宋代朱熹就留下诗句感叹悬棺之谜的悬而未解。据说当地悬赏三十万,提供给解开龙虎山悬棺之谜的人。对解谜有自信的朋友,不妨去信一封略作尝试,没准歪打正着就猜中了呢。
龙虎山的自然风景也同样旖旎迷人。龙虎山山清水秀,山水如画,颇有逸然出尘之感,难怪张天师会选择龙虎山做自己的修行之地,想必也是为其中美景而沉醉了吧。龙虎山景区山水景点有天门山、象鼻山、仙女岩等,都是经过千万年地壳运动、自然形成的风景奇观,其中怪石嶙峋、草木葱郁,是放松心情,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