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扩散怎么办 http://m.39.net/news/a_9242209.html本文摘自王冰泉、何长生所著的《龙虎山史话》,标题由小编所加。唐代以前龙虎山的道观与佛寺相比,简直少得可怜,只有晋代张盛建的祖祠和传篆草堂,以及乡人建的许真君祠,算不得正式道观。唐代后期会昌年间(公元84-年),才将传篆草堂改名为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有正式道观的开始。直到唐末五代时期,一个偶然的因素致使龙虎山的天师道获得一个转机。南唐国中主李璟为齐王时,曾经梦见坠入深井中,被一位碧眼长髯的道士救出,占ト者说这位道士就是汉天师张道陵。李璟继位后,于是崇奉天师道,派使者到龙虎山将张氏祖祠改建为张天师庙,并赐若干水田为庙产。翰林学士陈乔于保大八年(公元年)撰文勒碑。这是官方支持龙虎山道教的开始。时过仅三年,一位名叫刘英的乡老,在鬼谷山发现有文字古奥难辨的碑文和奇形石刻,他认为是古代仙人的遗迹,煞有其事地赶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向南唐朝廷报告。李璟又加以重视,精选道士来山住持,并由皇族捐款修建了凝真观,祭祀鬼谷先生。这两次意外的恩赉,使张氏天师醒悟了争取官方扶持的重要,开始积极地扩大天师道的影响。第二十一代张秉一,“尝积谷累千金,时遇凶年,尽市谷以救施贫乏”。第二十二代张善,“遍游名山大川历二十余年始还山”。第二十三代张季文,“广传符箓,乃铸铁环券继之,到宋初铁券箓尤盛行”。铁环券是用金属铸成的符图,状如大铜钱。天师道信徒佩带它自信可以驱邪避凶。张季文首创这种“铁券箓”授行民间,方便了流传。经过这三代天师的努力,天师道的社会影响得到扩大,声望大为提高。入宋以后,中国道教又际遇了发展良机。宋王朝自从与辽国订立“澶渊盟约”后,畏敌强大不敢再用兵,而另谋抑敌之策。宋真宗托言梦见神人下降颁赐天书,书中说赵宋王朝是秉承天命永享太平。又仿效唐室攀附老子的做法,托言梦见神人“赵玄朗”,说赵姓皇帝是他的子孙,并颁告天下。同时,尊崇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大造宫殿,优待道教。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封他为真静先生,蠲免田租,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后来,宋仁宗又召见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赐号“澄素先生”,并授张乾曜次子张见素为官。这些都是正史有记,可以凭信。这种崇道之风蔓延至宋徽宗时,尤为炽盛,适值张氏后裔中又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促使天师道开始兴隆。自宋仁宗以后,天师传承历经第二十六代张嗣宗、第二十七代张象中、第二十八代张敦复、第二十九代张景端,至宋徽宗时,是第三十代张继先。张继先九岁嗣教,十四岁受封为“虚靖先生”。《水浒传》描写他是一位少年天师,与实际年纪基本符合。张继先自幼就表现出聪明非凡。据传说,他五岁前不开口讲话,有一天闻鸡叫而突然吟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大张口,唤醒梦中人。”诗含哲理,玄意深远,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张处仁曾任临川(今属江西)县知县,为官清正,由此他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品行正派,学识渊博。第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端无子,以这位堂侄为继子,传天师印剑于他,可以说是选中了人才。宋徽宗召见张继先时,戏问他:“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他回答:“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表现出他的诚实和机智。宋徽宗又问他修丹之术,张继先不但不炫惑宋徽宗,反而规劝他以国事为重:“此野人事,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符尧舜,足矣。”在宋徽宗时期,受宠入朝的一些道士,如林灵素、王仔昔之流,大多志得意骄,飞扬跋扈,互相攻讦。唯独张继先清守淡泊,几次辞官不受,坚请归山退隐。他在龙虎山西仙源建了一座浑沌庵,潜心修炼和研究道教,闲暇时与文朋道友往来酬唱,文学造诣也很深厚,是一位擅长诗词的高手,有大量的作品传世。他的道教思想主张“心即道”,认为人的心是“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著有《心说》一文。他的修持方式是修心养性,以炼内丹为主,而且颇有成就。他曾经向宋徽宗进献《大道歌》,这是一份至今仍有科学性的气功养生研究资料,弥足珍贵。歌的全文如下: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张继先身在山林,心在庙堂,一直关心社稷安危。他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形势的准确分析,早就料到金兵要南下侵宋,曾向宋徽宗密奏“赤马红羊”之兆(意指丙午、丁未两年国家将有祸灾),以引起宋王朝的警惕。然而荒淫无度的宋徽宗对金兵南侵不作丝毫防范,后来果然在公元26年(丙午)和次年(丁未),被金兵两度进攻后京城沦陷,徽宗和钦宗都当了俘虏,北宋王朝结束。京城陷落的这天,奉诏急赴国难的张继先才赶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天庆观。他闻讯后痛感亡国之恨,遂“作颂而化”,葬在当地龟山下,时年仅36岁。张继先“死”后,随行道众推拥他的堂叔张时修继承第三十一代天师位。然而过了6年,西河道士萨守坚又在四川青城山遇见了张继先。张继先听说萨守坚要去龙虎山学道,托他捎去自己保存多年的一只鞋子,交给继任的天师验看。继任天师见了张继先这只旧鞋,又惊又疑,派人赶去泗州掘开他的坟墓察看,棺中没有张继先的尸骨,只有另一只鞋子。关于张继先化去成仙的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因感怀宋王朝的恩宠,不愿另为异族统治者服务,而用了一个“金蝉脱壳计”佯装死去,实际上是遁入了青城山隐居,一心修道。张继先临“化”时所作颂词,“一面青铜镜,数点苍玉山。恍然夜舡发,移跡洞天间”,明显地喻示了他将在深夜乘船脱离红尘而走的意思。后来道书有关他“化”后的记载,“已酉(28年)赴杭州薜门下重阳者”,“复有人见在惠州、罗浮者”,“亦有遇于武夷、罗浮者”,均可佐证他在南宋时期仍有游方活动,可能寿命还很长。宋徽宗在位时,荒淫奢侈,大肆挥霍,但给龙虎山却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崇宁四年(公元05年),准允虚靖天师的请求,拨款重建龙虎山上清观。这笔款项,由宋初吞并南唐接管的官方固定资产变卖后支付,折合米粮万余斛(当时十斗为一斛)。工程由江东转运使主持,在龙虎山选择地址,丈量土地,重建新观。上清观的原址在雄石镇(今上清镇)东面二里。宋仁宗时,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曾将观址迁往龙虎山南面(今正一观附近)。这次选择新观地址,张继先胸怀宏图独具慧眼,又将上清观从龙虎山南面迁回雄石镇附近重建。新观选择的地址风水很好,可是有个矛盾不好解决。唐代雄石镇的镇遏使倪亚,为了剿灭盘踞在一个岩洞里的盗寇而舍身尽忠,朝廷追封他为奉化郡王,并赐建牌坊纪念他。倪亚王的坟墓和牌坊就立在拟建新观的地面上,他的子孙几代都居住在这里,形成了倪家村。这些建筑物和居民不迁走,新观就无法兴建。后来通过官府施加压力,另外划拨田地和山林作为补偿,倪家村的人被迫作出让步,连同祖墓和牌坊都迁往泸溪河南面(现今汉辅村),新上清观工程才得以动工。与此同时,宋徽宗还准允在龙虎山兴建了灵宝、云锦、真懿三座新道观,改祖天师祠为演法观,并且为虚靖天师个人居住兴建了浑沌庵和悠然亭。灵宝观在征君山下,云锦观在云锦岩下,真懿观在雄石镇上(今为留侯家庙),演法观在炼丹岩畔,浑沌庵和悠然亭在西仙源。这样错落布局,遥相呼应,整座龙虎山变得观庵林立,蔚为大观,声势远超佛寺之上。这次大兴土木的工程历时六、七年,到政和三年(公元3年)才全部完成。宋徽宗下诏将主体工程上清观又改名为“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并且赐老子和张道陵的镀金神像,敬奉在宫中。当时上清宫的规模有多大?没有历史资料留存下来,但可以想象决不会小于普通道观。它由“观”升为“宫”,就意味着在道教中地位的提高。上清宫的建成,标志着龙虎山作为天师道传道基地的真正实现。张继先也因此成为天师道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被后裔天师特别地尊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2.html
法务法会
龙虎山天师府壬寅年禳星拜太岁法会开启报名
龙虎山大上清宫《壬寅虎年拜太岁法会》开始报名登记
(年)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皈依办理须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