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由“祖天师”张道陵所创,张氏后裔子孙世袭“天师”之号,传承执掌教主之位。天师道以天师一系为中心,强调符箓斋醮,是中国道教的重要门派之一。
在明代,天师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经过明代帝王册封,天师道天师权力从元代时领江南道教事,跃升至领全国道教事。自此,天师道在道教内部的主导地位得到官方确立。随后,天师道采取“修史”这一方式来巩固自己在上层政治与道教内部中的地位。
第一次修史活动以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其子张宇初为主,修纪传体史书《汉天师世家》,彰显其家族世系。第二次修史活动以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其子张显庸为主,修诰敕文件汇编《皇明恩命世录》,地方志《续修龙虎山志》。明代天师道修史与政治密切相关,使得修史内容呈现出与皇权紧密联系的特征。
天师道的发展历程
天师道以张道陵及其嫡系子孙为核心,自称“天师”。历代天师都相承道法,拥有极高的法力,精于符箓,是斩妖驱鬼治病的高手。宋以后“天师”专指张道陵一系嫡系子孙,其创立的组织派别也被普遍称为天师道。从张道陵开始,经过张衡、张鲁的发展,天师道成为道教创建最早的教派,天师道在道教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尽管天师道后来又一度的沉寂,但到宋元时期由于皇室的推崇,整个天师道进一步的发展,至明代接续宋元时期发展基础之上,进一步巩固地位,达到顶峰。
1.明代以前天师道的起源与发展
明代以前天师道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汉末张道陵祖孙三代为主,是天师道的创立时期,张鲁之后张氏子孙较为沉寂。第二个阶段是宋元时期,这时天师道已与统治者建立了联系,并被统治者所尊崇。
唐代统治者崇奉道教,张氏子孙开始与统治者建立初步的联系,天宝七年,唐玄宗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颁赐金帛,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
总之,天师道经过“三张”的初期发展阶段后,虽然魏晋时期在上层阶级较为短暂兴盛,但教内的主导权已不在张天师。随着南北朝皇权的覆灭,天师道趋于沉寂。入宋以后,天师道张道陵后嗣逐渐受到朝廷重视,天师道逐渐兴盛。元代天师道进一步发展,嗣教的天师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起,代代被元统治者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事。
自宋元伊始,统治者越来越尊崇天师道,天师道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南方道教各派的首领,这一时期天师的政治地位和教内地位随之水涨船高,天师被首次授予提举三山符箓的权力,这使得天师道开始取得道教的统率地位。至元代,天师的地位大幅度的上升,被元世祖,命天师掌江南道教事,佚三品。其后又赐二品银印、领三山符箓,这也是元以前天师被授予的最高政治地位,这一系列的封赏使得天师道一改在南北朝时期的沉寂,逐渐走向昌盛。
2.明代天师道的发展
天师道在宋元时期初露发展之势头,为统治者所推崇。张氏后裔深受统治者重视,历代天师被赐予“先生”号。自此以后只有张天师而没有其他的天师可以称之为天师。元朝时期天师道历代天师提领三山符箓,领江南道教事,发展势头愈演愈烈,天师地位进一步巩固。
进入明代时期,借着明太祖颁布的相关崇道政策,天师道在这一时期迎合帝王所需,展开发展之势。纵观明代,历代天师道首领受命统领全国道教,敕封为真人、大真人,给二品银印,颇受统治者的礼遇,地位相比前代进一步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天师道在明代的地位,也为天师道撰修自身历史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条件。明朝中后期明统治者对于天师道的优待基本是贯彻明初所定的管理制度。
明代天师道修史状况
明前期天师道修史活动主要成员是张正常、张宇初父子,时间为洪武元年()至永乐八年()。主要修史活动有张正常修《汉天师世家》。除此之外,其子张宇初也对《汉天师世家》进行了删定校梓,增加传记,并编辑《龙虎山志》十卷。
随着明初天师政治地位的攀升,明皇室扶持政策的刺激,张正常为《汉天师世家》成书获取到了政治资源的保障。在政治需求下,《汉天师世家》内容的书写逐渐向官方靠拢,大量记载历代统治者对天师的恩宠与推崇,极力塑造天师“辅国佐民”的形象,以求得统治者的支持和民众的信奉,确立天师道的政治正统性及宗门正统性,反映出张正常及后续者的编纂旨趣。同样,张宇初的续修工作为明前期天师道的修史活动作出贡献。
1.明前期,张正常修《汉天师世家》
《汉天师世家》由明洪武年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永乐时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付梓并作后序,万历时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并于万历三十五年()收录到张国祥奉旨校刊的《万历续道藏》。
张正常始编《汉天师世家》一卷,记载了祖天师张道陵至四十一代天师张正言之世系。据卷一宋濂(-)洪武九年正月十五日()序载:“嗣汉四十二代天师张真人,以《世家》一卷,命上清道士傅同虚征濂序其首。”其子张宇初也提到“昔侍奉先君,手旧编一帐,授高道傅同虚,谒宋太史濂,序其首”,可证张正常始编《世家》一卷。
《世家》原书未题编写年月,但可知宋濂洪武九年()为其作首序,故《世家》成书不晚于洪武九年()。张正常作为此书的开创者,为以后天师的编纂奠定基础,后代天师在体例及内容书写上并没有超越张正常,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补世系。
2.明后期天师道修史状况
明后期天师道修史活动以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其子张显庸为主要人物,时间为万历年间(-),修史成果为《皇明恩命世录》以及《续修龙虎山志》。《皇明恩命世录》是张国祥汇集明太祖至明神宗以来对天师道的诰敕,以时代为次序会汇编成书。张国祥、张显庸续撰《续修龙虎山志》是在元代元明善《龙虎山志》的基础之上对这本山志进行一个续修工作。
明代天师道修史的特征及影响
根据现有文献的梳理,整个明代天师道修史集中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洪武元年()至永乐八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其子张宇初为主要人物,撰《汉天师世家》。第二个阶段是万历年间(-),以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其子张显庸为主要人物,修《皇明恩命世录》、撰《续修龙虎山志》。可以看到,天师道修史活动的人员与时间比较集中。明初,史学活动以官方修史为主,私人修史不兴,当时“私家著述,寂然可寻”,至正德以后,明人逐渐表现出对本朝史编修的极大热忱。
与之相反,天师道的史学活动却开创活跃于明初,继承于万历,这与政治皇权有着密切的关联。明代天师道修史一方面继承了明以前的道教修史传统,延续了自刘向《列仙传》以来的道教仙传、传记体裁与道教山志体裁;另一方面其也具有自己的修史创新,在内容进一步侧倾与皇权封赐,书写模式与政治密切相关。
1.明代天师道修史特征
明代天师道的修史活动集中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明初洪武元年()至永乐八年(),第二个阶段为万历间(-)。明初是天师道重要转折时期,在天师道发展史上,以明代最为兴盛的时期,天师世家亦以此时期最为显赫,这一切的发展基础都是经过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励精图治,与朱元璋、朱棣两位皇帝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元末明初天师道争取到了巨大的世俗权力支持。
元代全真道通过修史构建起了“五祖、七真”的传承体系。天师道虽然在明初地位高于全真道,却没有一部文献来体现张氏家族的世系源流及传承体系。
2.明代天师道修史影响
明代天师道修史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道教史、古代史上。首先天师道修史成就方面,《汉天师世家》使得天师世系完整的用文字呈现出来,记载了历世天师的的事迹,具有“存史”的功能,为道教史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
道教史学家陈垣言:“有史则传,无史则绝,史之重要如是也”,道教史书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天师道对历史的书写与记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道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诸如天师道之中的天师或者是其他道士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天师道得到政府的尊崇等,对深入了解天师道乃至道教的发展有着很大作用。
明代天师道修史对社会政治、经济、民间信仰等问题有所反映,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道教与政治、经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在社会政治方面,天师道修史记述了道教对治国方略的广泛影响、道教的民间教化作用、道教对士人的影响,这些都为研究社会政治提供了丰富内容。在经济方面,从侧面反映社会经济的某些状况,尤其是从多方面记述了道观经济的概貌,有助于人们认识道观经济的来源、经营、管理及其与世俗经济的关系。
在民间信仰方面,反映了国家上层阶级和普通民众对民间道教的尊奉与利用情况,为我们探讨民间信仰的产生与嬗变提供了依据。
总结
天师道与政治的密切关联,使得天师道修史的内容呈现出与皇权紧密联系的特征。天师道修史借鉴了道教修史的传统,例如道教传记、道教山志等,却没有跳跃出这一修史传统对其进行一个超越,只是对修史活动进行一个延续,反映了道教修史编志的一般规律及其史学思想缺乏的局限性。
天师道四位天师的修史活动及其成果是具有“存史”的功能,记录了大量天师道的历史、人物、传记、山川人文等资料,彰显了天师道的历史文化,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汉天师世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