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来到江西上饶,在葛仙山脚下驻足时,才知道,这座深藏于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之间的山,声名不显,却是三国著名道人、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修仙布道羽化登仙的地方,是中国道教灵宝派的发祥地。

在当地百姓的心中,葛仙山是一座很“灵”的山。葛仙山海拔米,那时,从山脚到山顶唯有一条游步道,共个台阶,前来拜谒的信众凌晨四点便开始爬山,一步一步,虔诚的登顶,在葛仙大师前许下心愿。只是那时,听当地人说拜谒葛仙山需要三次,一次许愿、一次还愿、一次谢愿,面对个台阶,便默默地打了退堂鼓,和他擦肩而过。

▼葛仙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再次来到葛仙山,山路上的那个台阶已经等不到太多人踏足,索道成为我们毫无疑问的选择。外来资本进驻,葛仙山脚下再不是一片荒野,新建的葛仙村虽然明明白白告诉你想要掏空你的钱包,依山而建、竹林掩映的村落却意外的和谐,意外的好看。热门综艺节目《青春环游记2》在村里拍摄,贾玲、朗朗、周深等明星刚刚离开。葛仙山似乎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各地的游人。然而,或许是因为马上就到每年六月初一“开山门”的日子,更多的还是那些许愿、还愿的信众,其中有不少刚高考完毕的学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葛仙翁的加持,葛仙山虽然低调,在道教信众心中的地位却不可谓不高。于是,在三清山的道教遗存前感受过了历史的沧桑之后,却在葛仙祠,被眼前依旧旺盛的香火震撼。大葛仙殿里求子的夫妇、还愿的高考学子及家长、掷筊抽签的香客、免费解签的道士面前聚拢的人群……在葛仙山,甚至不需要寻古,在残存的遗迹中触摸千年前的繁荣,只需要感受当下的狂热。

当然,这份狂热是自古便有的。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三帝赐封,北宋王安石、明朝费宏、夏言三相朝谒,历任邑宰循例祭祀,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等历代文人墨客,宋时王重阳、金时邱长春、明时张三丰等著名道士都曾登临过葛仙山。葛仙山是低调的,但作为千年道教圣地、中华灵宝第一山,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道教名山,葛仙山的道教建筑下方,却紧挨着一座佛教寺院,仅以百级石阶相连。原来当年葛仙山香火过于旺盛,万众香客涌入,山上的道人人手不够,明万历年间,葛仙山住持便邀请鹅湖山峰顶寺僧人来葛仙山设分寺,自此寺观一体、释道共处,成就了一段数百年的宗教传奇。前来朝拜的香客多为拜谒葛仙翁,但之后也多会沿着石阶下山,去慈济寺拜拜如来佛。

在山上感受完“一山两教、道佛双修”的宗教文化后,下山,又是另一片天地。新建成的葛仙村是游人上下山的必经之地,从前的荒野,如今成了一个吸引人前来过几天神仙日子的度假村。茂林修竹之下的仙居,东方美学汇集的仙街,让人在过上野奢生活的同时,感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然而,我注定无法停留,在爬完仙山,逛完仙村后,又奔向前方的仙谷,感受夏日的激情。葛仙山下仙谷漂流,和曾经体验过的许多漂流相比,不惊险不刺激,却自有一股仙气,且是亲子漂流的绝佳选择。看着边上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像得到了全世界一般的孩子们,也慢慢投入其中,毕竟,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虹桥上,左手文学、右手生活

葛仙山脚下,还有一个有着浪漫名字的村落,虹桥上,它是欧阳修后裔第三十五代孙居住的地方。迁居此地数百年后的今天,欧阳修的后人们翻开尘封多年的《欧阳家谱》,找回整个欧阳家族的记忆,他们将《欧阳家训》,写在门口、挂在墙上,用行动,重建了自己的心灵家园,实现了一场家族文化的复兴。

几年前偶然经过虹桥上时,只是感慨村口的两棵大树、几座古桥,如果没有人提及,并不会将他们与文豪欧阳修联系在一起,毕竟,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人们都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这一次走进,却有一种归园田居的浪漫,舍不得打破,也舍不得离开。

村口见证时光的古树古桥、村里干净整洁的道路屋舍、村后绿色生态的果林公园,是乡村真正应该有的样子,没有不合时宜的闯入者,有的只是绿水与青山,有的只是最美的乡愁。然而,虹桥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乡愁,更是家族千年的传承。

欧阳宗谱,欧阳的姓氏,骨子里的崇文尚学,便是虹桥上最深处的根。

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也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欧阳家族的后世,虽迁居各地,却延续着欧阳修的编写,记载着欧阳家族的世系繁衍,直至今日。

传统文化或许没落过,但我们终会拾起曾经的骄傲。尘封多年的家谱如今被郑重其事翻开,虹桥上的欧阳后人谈起祖先的事迹滔滔不绝;六一草堂渐渐成为村里人向往的地方,右手是老人日常的生活,左手却是欧阳修文化的传承地。如今,这里的人们依旧写不出欧阳修那般的文章,也没有达成“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诗人”的理想,却铭记了家风家训,将礼与义刻在心里,也懂得了“不应忘却来时路”。

三清媚文学社在暑假的每周末都会招募会员来教虹桥上的小学生写作文、讲述欧阳修的故事,来这里上课的女老师们总是谦逊地微笑,听她们上课,引发了孩子们无数的乐趣和遐想。不少陪读的学生家长也渐渐养成了在门外听讲的习惯。为了扎根虹桥上,三清媚文学社还在村后建了一座文学苑,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却是全国作家的心灵栖息地,在这里,他们可以认真生活、静心创作。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一个知名的创作小镇。

在平凡的生活之外,葛仙山镇、虹桥上、民谣水乡、陈家坞街头巷尾的文化细节,经常叫人心中一动,原来文学和文化可以如此贴着地皮走而日常。看到这样的质朴乡村,成为窗明几净、道路一尘不染、家家户户知足幸福的秀美乡村,谁说乡村的升级改造不能诗意且浪漫?谁说葛仙山下的虹桥上不是正悄悄地绽放着文学之花呢。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自由摄影师,旅游自媒体。

新浪微博:

觉非行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