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23/4454958.html

一座山,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体,有呼吸,有情感,有灵魂。仁者乐山,很多人都喜欢山,而在千姿百态的山中,总有几座是自己最喜欢的,感觉到它与自己最有缘。

我喜欢山,与生俱来的一种喜欢。早年喜欢旅行,到过的名山也不少,陕西的华山,安徽的黄山,山西的恒山,河南的嵩山,江西的龙虎山,浙江的雁荡山,新疆的天山等等,然而名山大川固然气象万千,但总有一些高不可攀的感觉,终归还是觉得家乡的那些山更亲切,更能融入自己的生活。

家乡名曰“象山”,自然是个多山的地方。但是身处浙东的象山属于滨海丘林地形,没什么高山,最高的东搬山海拔.8米,没有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而象山是天台山余脉的入海处,正是这些连绵不绝的绿色丘林和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海组成了象山特有的山海风貌。象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这么多山丘大多是默默无名的,但境内也有一些象山人耳熟能详的“名山”,比如西乡的蒙顶山、南乡的五狮山、东乡的珠山等等。作为一个摄影人,这些年来我几乎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那些山水都好喜欢,都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但如果问我与哪一座山最有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灵岩山。

灵岩山在象山有两座,俗称大、小灵岩,我所说的是位于下南乡泗洲头的“大灵岩”。这座山不高,海拔只有米,但这座山正好印证了刘禹锡《陋室铭》里这句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我第一次看到灵岩山时,我就被其山峰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主峰如香炉,侧峰似驼峰,天地造化,堪称灵异,那是一座集美秀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于一体的“象山名山”。

1、灵岩山概述

灵岩山雄姿。

灵岩山位于象山县西南泗洲头镇境内,主峰海拔米,濒临蟹钳港,山前为峙前村,山后为峙后村,距县城19.6公里,距宁波市区74.6公里。

登灵岩山有两条山道,一条从南面峙前村上山,另一条从北面峙后村上山。在峙前村仰望,山峰更为雄健灵秀,香炉形主峰为灰白色的千丈绝壁,从山顶横空出世,正如山上灵静庵楹联所书的那样:“灵鹫飞来留片石,岩花梦后化奇峰。”主峰俗称“千丈岩”,与千丈岩东西相峙的是驼峰景区,俗称“风景岩”,由两片高约90米、宽近米的石峰组成,形似骆驼双峰,惟妙惟肖,宛若天工。从主峰山脉向南延伸二、三公里,与之遥遥相对的是“倒流”景区,源头为一高山水库,逢雨季水库溢水,就有水流沿山涯奔涌而下,如遇台风将水流从下往上掀起,就会出现瀑布“倒流”的奇景,煞是壮观。

灵岩山“倒流”。

灵岩山有一寺两庵,灵岩寺居南麓,灵静、灵云庵居主峰。前人有“灵岩风景异,薄暮气氤氲。架屋凭岩谷,开轩半水云”的诗句,这“架屋凭岩谷”大约指的是建在主峰悬崖绝壁之上的灵静庵了。每次上灵岩山采风我都在灵静庵歇脚,灵静庵虽然狭小简陋,但能居高临风,俯视山海,不失为一处清灵脱俗的地方。灵静庵里,还有一株树龄年的雀舌黄杨,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从灵静庵向东,穿过一条柴草丛生的小道很快就能达到主峰东首的一处悬岩,在这里驼峰就在眼前,山海尽收眼底。远处的蟹钳港仿佛蓝色的绸带横贯南北,白色的养殖浮子就象是镶嵌在绸带上的珍珠,有小舟游过,平静的港面更添生机。

灵静庵。

树龄年的雀舌黄杨。

2、灵岩山奇特的香炉形主峰怎样形成的?

香炉岩。

远古时代,象山沿海岸线也是火山带,从而留下了无数火山地貌小山峰,比如花岙石林就是最典型的火山地貌。而灵岩山成岩奇特,从地质构造来说也是一种火山地貌。

灵岩山位于茶山火山穹窿东南偶,东、南与岳井凹陷相邻,北为泗洲头火山洼地。三面皆低丘、港湾,依山傍水,更显其巍峨、独秀。主峰“千丈岩”与基座岩石各异。基座岩石较古,距今已有一亿余年。由火山碎屑岩、凝灰熔岩、粉砂岩及泥岩等堆积而成。而主峰岩石是沿火山溢出地表的溶岩流,由西向东扩展,有如热粥泼地,覆盖于基座岩石之上,在特定地段构成陡削岩坡。后经风雨冲蚀,形同断崖。

3、历史文献对灵岩山的记载

蟹钳港风光。

灵岩山“风景岩”,前方是蟹钳港,右面峙前村。

灵岩山人文底蕴深厚,文献记载、古迹传说丰富多彩。据《大清一统志》载:“灵岩山,在象山县西南四十五里,岩石奇怪,极具天巧,有瀑布,倒流百余丈。”《嘉靖府志》载:“香炉岩,县西七十里。上有一石如香炉,内有云气如烟,必雨。其川流曰西溪,从横陉会何婆岭之水至印山潭,注马家溪,由泗洲头入海。”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更详:“灵岩山,在西岭之南二十里面,玲珑奇巧,宛如天工,瀑布缥缈,虹垂林际、长百余丈。有猿时出没瀑间,激波喷沫,如弄潮然。每大雨,水声直捣岩下,轰然如万人鼓石。皆山茶秋兰,清芬袭人。有草名岩松,邑人取植于盆。又有船艇、蛎蝣之迹印岩石间。”清县人潘瀛彦有《游灵岩山》诗:“灵岩渺天际,薄暮气氤氲。架屋凭岩谷,开轩半水云。斜阳渚前没,虚籁座中闻。濠濮悠然想,平生鱼鸟群。”

灵岩北麓的峙后村。

灵岩禅寺。

灵岩山最有名的古迹就是灵岩禅寺,南宋宝庆《四明志》即有灵岩建寺的记载。据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僧智瑫于灵岩山南麓,结庐建灵岩禅寺。熙宁元年(),加赐“寿圣”二字。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改赐“灵岩广福院”额。宋有《灵岩寺碑》,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载:“太平兴国二年,僧智瑫建寺,进士俞让记。”

“仙人捣臼”。

相传元末朱元璋折兵逃进灵岩寺内避难,得灵岩仙气,终成大业。遂拨银修葺,封为“天下第二寺”,并立一碑,名“长生碑”。灵岩山上还一个“仙人捣臼”,在灵峰岩顶,状若小潭,清水满溢,大旱不涸。相传一僧化缘至此,欲于山顶建寺,苦无饭米。忽一日,小潭里冒出米来,由僧人取用,一直取胜不尽,因此称为“仙人捣臼”。

烽火台遗址。

灵岩山上还有烽火台遗址,这是一处清代烽火台,东临蟹钳港。清康熙二十三年()置,属泗洲头汛。驻瞭兵5名,今遗迹尝存。

4、“舍身岩”的传说

缥缈灵岩山。

灵岩山景区还流传着一个“舍身岩的传说”。传说七仙女下凡后变成了七座山,其中有一座就是灵岩山。山上有一座寺庙,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在寺庙里修行。有一天,小和尚在下山途中不慎踩死了一只蚂蚁。老和尚就认为小和尚犯了杀戒,要他跳崖自尽赎罪。小和尚请求师父原谅他一次,以后绝不杀生。但老和尚不给他机会,小和尚就坐在庙门前哭泣,有一位猎人刚好经过,得知原委,非常震惊。心里想:

小和尚只是踩死一只蚂蚁,就要跳崖赎罪。那自己这一生打死了这么多野兽,那不是罪大恶极吗?于是猎人扔掉猎枪,跳下崖去。小和尚立刻奔进庙里向师父报告。他们赶到悬崖边时,却看到猎人驾着白鹤飞升上天了。小和尚见此情景也跳了下去。这时老和尚看到小和尚也骑着白象升天了。于是,老和尚也想上天,但他看到眼前万丈深渊,不禁害怕赶来,连忙跑回庙里拿了条厚厚的棉被裹在身上,然后跳下山崖。但是,老和尚却摔得粉身碎骨。

这就是“舍身岩”的来历。即为舍身向善之意,寓意只有真正向善者,才能得道飞升;伪善者,只能粉身碎骨。

5、灵岩山建成攀岩基地

中国象山两岸三地攀岩挑战赛。

年,中国登山运动协会派专家前来灵岩山考察,认为这是华东地区最好的自然岩壁、攀岩运动岩场之一,可以开辟出多条各种难度的攀岩线路,于是灵岩山攀岩基地投入建设。

当年9月的中国开渔节期间,“大目湾杯”中国象山两岸三地攀岩挑战赛在灵岩山攀岩基地举行。挑战赛由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协会)、浙江省体育总会主办,宁波市体育局、宁波市旅游局和象山县人民政府承办。挑战赛的主题口号是“攀仙子灵岩峭壁,显中华儿女本色”。来自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的20余名攀岩高手在灵岩山展开角逐。结果,中国登山协会代表队位居总成绩第一,用时1小时43分38秒;中华台北山岳协会代表队获得第二,用时1小时58分01秒;香港攀山总会代表队名列第三,用时2小时5分30秒。

6、灵岩山:影像和心路

灵岩山秋色。

灵岩山山道。

5年5月1日,我第一次登上灵岩山,这天下午,下起了大雨。

我第一次去灵岩山是在5年5月1日,此后的四五年里,我每年几乎都要去一、二次。第一次我纯粹是去拍摄的,在山上住了一夜,以后就不仅仅为了去拍摄了。

灵静庵就建在灵岩山主峰的悬崖绝壁之上,小小的几间庵堂已经很老旧了,老和尚华源师傅总是在想办法修建灵静庵。我几乎每年要上灵岩山,而且喜欢独自一人上去。因为我觉得我与灵岩山有缘,山中散发的那种灵异和神秘的气息正是我内心寻觅的粮食。一个人更容易静下心来,暂时忘却尘世的纷扰,倾全心之力呼吸那份通灵的禅意。

灵静庵观音殿。

月色下的灵静庵。

如今去灵岩山,我的相机只是一种借口。更多的意愿,只是想去践行一次心灵的转身。每次去,我都住在观音殿。整座观音殿大约只有三十平方米,中间一间供奉观音菩萨,东西两间厢房是客房。我都住在西厢房,当最后一抹夕阳在山峰上消失时,我就穿过那条柴草丛生的山道回到灵静庵,和老和尚一起简单地吃过素食后,就到观音殿休息。我并不打坐,拍完片已经很累了,我就和衣倒在床上。山上的夜很静,我觉得整个身心都被这种静谧所化解,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时光就象飘浮在空中的白云一样失去了重量。

7年10月3日,在灵岩山留影。

这样的状态,只能持续一分钟不到,我的思绪就涌出来了。一种孤独感如期而至,空旷、轻虚带着一丝淡淡的怅然之情,在心里如野草般蓬勃生长。这样的夜晚,我任杂念涌动,可以更清晰地观照自己的内心,将潜伏于内心深处的痴妄、虚伪、自大、不安、忧伤、脆弱映照出来,一一反思、鞭挞。

旭日东升。

静夜如水,这种的夜晚一定有神灵出没,但我牵牵挂挂的心念则更是强烈。我给老婆打了个电话,她正在商场里购物,一阵阵喧闹声通过电波传进我的耳朵。我突然感到这些声音是如此遥远,就像隔世的灯火,恍恍忽忽,如梦如幻。打完电话,我怔了很长一段时间,思维出现了断层,不知道这段时间里自己在想些什么。回过神来后,我又给一个朋友发了一条信息,说我在灵岩山上,朋友回过来的信息是:你要拍日出吗?

是呵,我是要拍日出。我来灵岩山就是要拍日出呵,多么简单的事情!我突然明白了过来。

年8月22日,在灵岩山留影。

灵岩山纪行

吴伟峰

蓝天,烈日,无风。

我们从峙后村上山,

这个酷热的下午,抬头就看得见

灵岩山驼峰般的风景岩,就像

十一年前我第一次的仰视,它就

坐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没有移动。

我只是想去拍一张照片。关于鲜血、

生命和前世的罪孽。我想我的生命

必须要与灵岩山有一线之牵。

我约户外达人史陈兄弟同往,

他的宽厚让我放心。一路上我们

还可以谈论诗歌,陷入鸟鸣之中。

我说起曾经一次次登上灵岩山,

被一种辽阔而神秘的风景所吸引。

我看到葳蕤的驼峰中升起一缕白烟,

有着袅娜的腰肢和轻盈的生命。

我想到日出,和蓝天中飘飞的云彩,

是如何在我的眼睛里凝结成一枚

宝石般的泪珠。记忆蜥蜴般地窜出草丛。

我们沿着这条婉转的山路上升,

渐渐地,汗水如蝉声浸透我们的脊背。

酷热无风的下午,登高无疑是一种自虐,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一定要来,也许

等待中积蓄的力量,突然决堤。

我们在“马砂亭”歇脚小憩,我想起

童年山间的凉亭:时光不再,而青山依旧。

我们登顶,湿透衣衫。灵静庵的师父

一边摆弄着笔墨纸张,一边招呼我们喝茶。

我问起庵里的那位老师父去哪儿了,

这位新来的师父说:过世了,上半年走的。

我想起多年前上山拍日出,就借宿在灵静庵,

我睡在狭小的观音殿的西厢房,与菩萨

一壁之隔。夜风从板壁的缝隙灌进房间,

像是谁在对我说话:看!旭日已在东方升起。

我记得,庵里的那位老师父吃素,但要

喝点小酒。也许,在灵岩山孤悬的峰顶,

一杯淡酒,足以解闷,足以御寒。

“来来,你也喝一杯。”昏暗的饭桌上,

老师父向我递来一杯黄酒……

当我从回忆中醒来,新来的师父已经摊开红纸,

轻松地挥动毛笔,写下了一副对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灵静庵里,那棵年的雀舌黄杨还在,

骄阳下,伸展着苍老的枝条。当我们

走过幽暗的观音殿时,菩萨慈悲依旧。

我借住过的那间西厢房,门窗紧闭……

从灵静庵向东,我们直奔驼峰风景岩。

这条荫蔽的小道已经长满了柴草,

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小道尽头忽然开朗

——悬崖处,巍峨的驼峰就在眼前,

天高云淡,山海尽收眼底……

我熟悉的蟹钳港,犹如蓝色的绸带,

穿过初秋的田野。多少好的景致!

高高的悬崖托起两具肉体,有一阵微风

吹来。我们沉默良久……

而我,必须要支起三脚架,调好相机。

我并没有忘记为什么而来:我与灵岩山的

一线之牵。我套上一件血手印背心,

用一块黑布蒙住自己的双眼,躺在

一座危岩之上,头颅之外就是深渊……

我让史陈为我按下快门:黑暗中,

我听到“嚓咔”一声,好像雷电,

击穿我的肉体。天地瞬间沉沦……

关于鲜血、生命和前世的罪孽——

在这危岩之上,仿佛一切都可以清偿。

(/8/23丹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