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总结道:心学作为儒学一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而来。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
陆象山进士及第,进入仕途,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任宣义郎,拜将作监。荆门任职,战略要地,御敌前线。整肃政务,修建城墙。宰相周必对其称赞不已。靖康之耻,他日夜与各路英雄豪杰交往,与他们讨论天下局势。朝廷看他如此有心,也想把他升到一个更高的职位,好让他完成自己的夙愿。无奈,朝中却有人对此事百般阻挠,他升官不成,反被革职。不得已回到老家,著书立说讲学传道。
陆象山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吕祖谦和朱熹是世交好友,面论肺腑,朱熹命长子朱塾赴婺州跟随吕祖谦学习,嘱咐儿子要“事师如事父”,足见两人交情非同一般。朱熹在老家筑“寒星精舍”,潜心著述。吕祖谦前来一起编录《近思录》。吕祖谦是陆象山进士及第的主考官,形容陆象山“淳笃敬直”是少见之才,世上少有比肩。吕祖谦把朱熹和陆象山约到一起,一个是学坛巨擎,一个是道术圭臬,何不来一次学术交流。就“道问学”和“尊德性”孰先孰后,“无极”和“太极”之说为儒为道,教学方法上先泛观博览后归之约,还是先发明本心而后博览。后世宗朱者低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沙龙,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辩”。
陆九渊以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中存在着“理”,作为学者就是要“明此理”。不可自暴自弃自屈。“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自形而上者言之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谓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载必有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而愚不肖者不及焉,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只有圣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要明此理,就要“先立乎其大者”。大者就是本心,所谓本心就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标准就是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问题是辨志。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的准则。所以为学之要在于立志。其实,内皇外帝,内圣外王,王霸之辨,义利之辩,华夷之辩,人禽之辨是华夏文化的主线和关键。
陆象山家学渊源深厚,陆姓始祖陆通为为齐宣王少子受封于平原陆乡因以得姓。五代祖陆贾是汉代大儒,行仁义、法先圣,礼法并重、无为而治,为汉朝统治思想之总设计师。二十二世祖为三国陆逊,败关羽,胜刘备。出将入相,为”社稷之臣“。其子陆抗,孙陆云,重孙陆机四代英豪。从陆九渊上朔八代祖陆希声为唐昭宗宰相,陆希声之孙陆德迁,五代末年为避战乱,迁至金溪,遂买田营生,富甲一方,为当地豪门大族。到陆九渊出生时,家境衰败,剩十亩菜田,一处药铺、一处塾馆,仍保持大家的风度。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曾受孝宗皇帝称赞,被敕封为“陆氏义门”,其祖父好道学,通《老子》《庄子》,其父陆贺,通晓孔孟子之学,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
陆象山的学术来源之一是道学。三皇之学乃我华夏正学,其集大成者是老子,老子的道术传于尹喜,尹喜传于黄石公,黄石公受书与张良。张良学之十分之一,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助刘邦逐鹿中原,开创大汉江山。张道陵,字辅汉,张良的第八世孙。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道教,著作《老子想尔注》。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汉中迁贵溪上清龙虎山。嗣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于龙虎山天师草堂著《心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总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法即是心,心外无法”。
龙虎山在兹,上清宫在兹,天师府在兹,象山精舍在兹,像山书院在兹。地域相连,陆家与张家,有姻亲关系,二十八代天师的孙子张仲英娶陆氏女为妻,陆九渊的表姐嫁天师后裔张禹锡,张禹锡曾带九渊游鬼谷祠,传授他《心说》《因是子静坐法》。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字正应,去世时,陆写《挽张正应》诗:“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阳阊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太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陆象山和三十二代天师张正应的次子张德清交情深久。曾邀张德清于象山顶共谈大道。嗣教天师德清的大哥张景渊仙逝,其子庆先尚幼,代为署理教十一年,相当于周公辅政,陆九渊称“真天师“与”俗天师“。
陆象山的学术直接来源是儒学。他师承林光朝,林光朝师承陆子正,陆子正师承是尹淳和王信伯,王信伯师承杨时,杨时和尹淳为二程弟子。按我华夏道统说,自尧传于舜,舜传于禹,禹传于汤,汤传于文武周公,周公传于孔子,孔子传于曾子,曾子传于子思,子思传于孟子,孟子之后有荀子,荀子弟子张苍,张苍弟子贾谊,贾谊之后有扬雄,董仲舒,东汉郑玄,王充,晋朝杜预,隋朝王通,唐朝韩愈,孔颖达,李翱,韩愈之后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北宋五子时期是我华夏学术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百家争鸣,有一次大爆发。北宋五子学说,都起到开宗立派的作用。张载的气学,周敦颐是象学,邵雍是数学,程颐是理学,程颢是心学。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华夏文明从伏羲、炎黄到大禹,完成了奠基过程。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出现,道儒法思想形成。至秦始皇华夏江山一统,华夏文化的道统和制统达到了巅峰。西汉经学是其累累硕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术”加入了谶纬之学,具有神话色彩,是异化的儒学,不是真儒,禁锢和弱化了我华夏文化的精神。魏晋谈玄成风,隋唐佛学大兴,致使华夏正学的传播严重断链。唐宋的华夏士子看到我华夏文化日益式微,“九州名山僧占多”,为抗衡外来文化,保我华夏文脉和道统,北宋五子为代表的新儒家继承韩愈遗志,引道入儒,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幼时勤奋好学,启蒙老师范仲淹,曾想组织民间武装,抵抗外来侵略,收复甘肃洮西失地。精通《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周易》,著《正蒙》《西铭》,张载认为,教育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道济天下,利济众生。
程颢、程顾创始的理学,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个理,也叫天理,为宇宙之本,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不独人尔,万物皆然。理先于事物而存在,是人和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天人合一,道没有天人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天理在人心为性、性无不差。人有善、恶,是由于禀气不同,气有清浊,气清则才善,气浊则才恶。禀得至清之气,生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生者为愚人。格物致知,人们通过读书接物,考察古今人事,便可体会到万物皆归于一理。理与心一,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故存天理,去人欲。理学为朝廷所推崇。谢良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尹淳也是程门弟子,王信伯为杨时的高足。陆子正学于尹谆,扬、尹去世后,又师从王信伯,学问精深,造履清白,忧国忧时,鲠直敢言。莆田人林光朝号艾轩从陆子正游学,致力于圣贤践履之学,笃守儒家伦理道德,通六经,贯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规矩,深造独得,学以致用,终成莆阳理学之祖。被誉为南渡后首以伊洛之学倡东南的硕儒。
谢良佐,谢上蔡是程门四先生之首,黄宗熹誉为“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第一。”“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十分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其家训传世只有五句,可谓言简意赅、字字玑珠、处处智心。“脱去凡近,以游高明。莫为婴儿之态,而在大人之气。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生之计,而有后世之虑。不求人知但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高足有朱震、曾恬、詹勉、郑毂、朱巽。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进士后,被授汀州司户参军,托病没有赴任,拜程子为师,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庄子解》。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颢去世,杨时听说以后,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程门立雪”传为尊师重道佳话。他将“二程”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杨时弟子千人,人才济济,著名的如罗从彦,张九成,胡宏。罗从彦的高弟是李侗,李侗的高足是朱熹。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吾道南来的大贡献者,史称“闽学四贤”。
游酢,字定夫,建阳人,称廌山先生。少颖悟,过目成诵。游酢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弟子著名的有黄中、胡文定、胡宪、吕祖谦。黄中既是游酢门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的器重,得理学真传。朱熹是黄中的学生。
程颐晚年得二士,其一即尹淳,另一个是张绎。为程氏后起之龙象,在程门之中,尹淳“天资最鲁”,但“用志最专”,“最为晚出,而守其师说最醇。”注重“待守涵养”,主张在一个“敬”字上下功夫。著名弟子有吕和间、吕广问、吕本中、吕稽中、吕坚中、冯忠怨、祁宽、王时敏、刘芮、徐度、陈景端、虞仲琳、高材、高选、韩元吉、邢纯、程陈、吕大年、李噌、林光朝、高公亮。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出生于南剑州。为儒学集大成者,世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士林祭祀的人。朱熹是李侗和黄中的学生,李侗的老师是罗从彦,罗从彦的老师是杨时,黄中的老师是游酢,杨时和游酢均为程门嫡传弟子。朱熹的理学思想,称为程朱理学,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学术,孔子之后又一人。朱熹进士及第,曾任南康、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讲学。著述甚多,《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的门人弟子过千,著名的有黄榦,陈淳,蔡元定,辅广,真德秀,刘爚、熊禾、游九言、叶味道。
吕祖谦,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人。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著有《东莱博议》《近思录》。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都是吕祖谦的嫡传弟子。吕东莱是鹅湖之会的策划,导演,主持人。
陆九渊传道授,学生数千。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沈焕、石崇昭、胡拱、高宗商、孙应时、诸葛诚之、王有大,其中杨简,对心学更进一步。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心学。朱是揭道学问一意,陆是揭尊德行一意,陆比朱高明一点,先立乎其大者,一切皆出于自心,六经注我,我不注六经。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史称“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并列程朱陆王。理学的后继者是朱熹,心学的后继是陆象山,王阳明,气学的后继者是王夫之,戴东源。在明朝最得朝廷重视的是程朱理学,因为皇家朱元璋姓朱,他跟李渊学习,因为李渊尊老子李耳,朱元璋尊朱熹,民间最活跃的是陆王心学,这是因为市民阶层的兴起,追求人权自由,是挑战王权,打破旧秩序,否定权威。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学习。最开始学欧洲,师夷之长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着学着,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倒下了;解放初我们学苏联,学着学着,苏联解体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学美国,学着学着,世贸大厦被炸了,美国危机了。最后才发现,西方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们老祖宗那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洋为中用”变“古为今用”,变“讨宝”为“挖宝”,心学,理学,儒学都是宝,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国学用国学,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复兴我们华夏文化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