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 https://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江西道教的肇始也源于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张道陵前后在龙虎山地区炼丹传道从事创教活动达30多年,至今龙虎山多处留下了张陵修道炼丹的遗迹和传说故事。其中炼丹岩前的丹灶、濯鼎池、试剑石、西仙源、碧鲁洞、天师草堂等遗迹依然存在,龙虎山也成为道教的发祥地。

此后,历经晋、唐、宋、元、明,江西道教始终处于中国道教的中心或是主导地位。纵观江西道教发展史,最有影响的道派是天师道龙虎宗、灵宝派阁皂宗、净明忠孝道以及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全真伍柳派等。这些道派共同繁荣演绎绚丽多彩的江西道教文化。

天师道在四川传了三代,陵传子衡,衡传子鲁,传至第四代张盛迁还江西龙虎山定居。

张盛南下到龙虎山后,遂在张陵炼丹处建起祠庙,即后来的“正一观”,又在附近建了传篆坛,尊张陵为掌教“正一天师”,并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遇三元日登坛传篆,以授四方学道之士。从而逐步开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正一天师道龙虎宗。

天师道移至龙虎山后,由于一直处于隐遁自保的状态下,很长一段时间不显于世,史书上也少有记载。到了唐朝道教受到尊崇,几被立为国教。天师道由于朝廷扶植和利用,龙虎宗逐渐彰显于世。

唐高宗时,曾召见第十代天师张恒,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唐武则天召第十代天师张慈正为国师。此后,从十五代天师张高到二十代天师张谌,都先后受到朝廷召见赏赐。从此,天师道龙虎宗地位日渐显赫,并被视为道教的正统。

两宋时期,朝廷对天师道的扶持更胜于唐代,从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到三十五代天师张正可,都曾受到皇帝召见、咨询、赏赐、册封。尤其是朝廷还支持道教编撰《道藏》,汇集道教经书,使大批道教经书得以流传。

元代,天师道更受尊崇,朝廷颁布张陵子孙享有“天师”称号。大德时,元成宗册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合并其他符箓派别而成为正一派。自此天师道龙虎宗正一派著称于世,成为迄今道教现存两派之一。

明代初期,天师道仍然受到朝廷推崇和重视,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被明太祖封为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掌领天下道教事务。

到明中叶,天师道正一派达到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天师世家也成为与北方孔子世家相媲美的两大世家,所谓南张北孔,盛极一时。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道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

自东汉时第一代天师张陵上龙虎山,至民国时第63代天师张恩溥离开龙虎山去台湾省,张天师在龙虎山炼丹传道达多年,“天师”这一尊号共承袭了63代,号称之为“天师世家”。

龙虎山地区在天师正一道兴盛时期,曾一度宫、观、院、庵、堂、庙林立,先后建有10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最为著名的建筑群有3处:

(1)大上清官,初为东汉时张道陵的草堂,后称“天师草堂”,约建于东汉和帝永元至延光年间(89~)。大上清宫原位于“正一观”处,宋崇宁四年()迁建上清镇东陲约1华里,距龙虎山12华里处,此地传为九龙聚会的宝地。其为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道宫之一,先后建有24殿、36院,是张天师传道布教举大型法会之所,号称“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

(2)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始建于宋代、是历代张天师起居生活和祀神之所,位于上清镇中央,占地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门、二门、大堂、私第、家庙、万法宗坛等,规模宏大,素有“龙虎山中宰相家”之称。

(3)正一观,位于龙虎山主峰脚下,系祖天师张陵始炼“九天神丹”之处。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弃官不做,自汉中迁居龙虎山,传道布教。为祭礼祖天师,特在祖天师草堂遗址建“祠”,南唐改建称“天师庙”,宋敕改“演法观”,经明朝扩建始具规模,并敕额“正一观”。

主要建筑有正殿、玉皇殿、玄坛殿、仪门、钟鼓楼等,占地1万余平方米。此外,先后修建的还有仙隐观、祥符观、云锦观、玉清观、冲元观、崇禧观、先天观、蓬荜观、灵宝观、元禧观、静应观、凝真观、金仙观、真应观、天谷观等等。

明·张宇初《龙虎山志序》说:“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诗文,垂之金石,传逮二千余载而嗣之者愈久愈昌”。

年6月大上清宫遗址开始发掘,重现了道教千年祖庭基址。年4月10日,鹰潭大上清宫道教遗址成功入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