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自《易经》坤卦文言:“积之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喜欢做善事,积累了大量善行的人家,犹如存下许多钱那样,必然有用不完的好处留给后代。

做了许多坏事的人家,犹如欠下许多债务要子孙清付那样,必然会把许多灾殃留给子孙。

中国有两户非常独特的人家。子子孙孙都一直享受祖上的“余庆”。这就是山东曲阜孔家和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家。

孔家和张家子孙世袭中国一文一武的尊荣地位,比皇帝的继位还要稳固。

按《易经》的观点这就是祖上积善所致。

唐代李翰《风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说:“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盛德必有百世之祀者也。”

“百世之祀”指子孙后代绵延不绝,“盛德”指祖上积聚了大量的善行,有很深厚的道德。

朱元璋说他当皇帝也是祖上积善所致:“朕家本农桑,屡世以来。皆忠厚良者。积善余庆,以及朕躬。”(见明《英烈传》)

一辈又一辈的祖先的善行积蓄起来,形成积累效应,终于使他这个朱家后代当上了皇帝。

与积善相反,如果祖上积不善,即积恶太多了,这种灾难也会遗留给子孙后代。

孔子说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这种重大家国之灾,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由于“积不善”所致。

坤卦爻都说:“初六,履霜,坚冰至。”

秋天降下第一场霜,预示着天气会逐渐变严寒,继续发展,就会面临天寒地冻的严酷天气。

做坏事的积累效应也正是这样。因此,一发现不好的迹象出现,马上要警觉,要注意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人生行进的方向,以免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灾难,既害了自己,也给子孙后代留下灾殃。

程颐《易传》说:“明者知渐之不可长,小积成大,辨之于早,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坚冰之戒也。”

《易经》关于积善积恶会影响后代的这一观点,为后来佛教的“业障”说的引进铺平了道路。

佛教认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三个方面的负担,即三种业障:个业、家业、共业。

个业是自己过去世所作所为导致的今世负担。

家业是祖上的所作所为给这家子孙造成的障碍。

共业是大家都必须共同承受的一个时代的负担,这种负担是大家过去世所作所为共同造成的。

其中的“家业”与“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相近。

家人一词现在指家里的人。“家人”源于《易经》六十四卦的家人卦。

孔源达《周易正义》解释“家人”的含义说:“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家人卦特别强调家庭主妇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卦辞说:家人,利女正。”

家庭是一个利于培养和发展女性美德的场所,家庭主妇为人正派,对全家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阿拉伯有一句谚语:教育好一个男人,只是教育好了一个人;教育好了一个女人,就是教育好了一个家庭。

家人卦六二爻爻辞说,家庭主妇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一家人的饮食,事业上似乎没有什么成就,但这正是家庭主妇的“事业”。

家庭主妇应“顺以巽”,养成柔顺谦和的美,这样将会为自己,也会为这个家带来吉祥和充实。

《诗经·桃夭》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家人六四爻说“富家大吉。”

俗语说:“家有资妻,胜过良田千倾”,这都强调女性对家庭的重大影响。

家和国密切相关,家正则国正,家乱则国乱。

家人卦彖辞说:“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后天下定矣。”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像一家之中的君主。家庭中的成员,各守其本分,尽自己这个家庭角色应尽的责任,这个家就是一个和谐的家。

天下的家庭稳定了,天下就稳定了。所以《大学》中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我们现在把一个国度称为“国家”,为什么把“国”称为“国家”呢?

正因为家和国密切相关,家可以说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载体。

家正则国正,家病则国病,家乱则国乱。

《礼记》中所描述的小康社会的和谐,正是建立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家庭生活状态既与一家人幸福相关,也与一国的福祉相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