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饶市文献学会
作者:汪超
寺庙具有公共空间属性,多以景观、客舍等面目出现。稼轩常利用寺庙的公共空间功能,其作品也多有于其中创作者。他游寺选择合适的距离,注重山水,并以排忧为主要目的。稼轩留宿寺庙,以休闲与养病为常,也有醉酒、课徒之原因。稼轩需要籍公共空间与人交往,排遣忧愁。他通过作品为公共空间赋义,形成人地互动的佳例。
[关键词]辛弃疾;词学;宋代;公共空间
辛弃疾《去国帖》
唐宋时期的寺庙(含佛教寺院尼庵,道教宫观祠庙)积极参与世俗生活,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理论上,大众可在其中不受约束地进行正常活动,承担着休闲景观、市集、客舍等社会功能。作家们在寺庙公共空间活动,为其赋予文化意蕴,人为地留,地因人名,形成特殊的人地关系。本文拟追索辛弃疾退居期间的寺庙游踪履迹,考察稼轩生活、创作与寺庙公共空间之联系。
一作为景观的寺庙与稼轩的游观
“近人常传诗一句曰:‘天下名山僧占多’”[1](卷三十《天下夕阳佳诗说》),寺庙作为旅游景观多占名山。稼轩退居的信州,山水多胜处,“自昔多为得道者所庐。鹅湖、龟峰、怀玉号称形胜,而灵山尤秀绝。”[2](卷二十一《信州天宁寺记》)信州山水为“得道者所庐”,使寺庙与山水共同组成兼容自然与人文的景观,故而稼轩的寺庙游观活动往往与周边山水相结合。辛弃疾退居时期所作的诗词提到具体庙祠寺院名称的主要有八处:博山寺、鹅湖寺、崇福寺、祖印寺、寿宁寺、金相寺、天保庵、女城祠;未提具体名称的有:山寺、龙安萧寺;不提寺庙而实有寺庙的地名有:南岩、云岩、云洞;在寺庙周边的山水地名有:博山、雨岩、鹅湖、西岩、清风峡等。因此,我们对稼轩寺庙游观生活的考述,还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