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是阐述天地时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也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它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同时也是道教必研究的几本道经之一。
众所周知的是,易经中共有八八六十四卦,但正统的道教家族,龙虎山“张天师家族”,却仅仅传承了63代,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到底是气运中的巧合,还是命理中的必然?
初代天师张道陵
在秦汉的时候,那时候能出人头地者无外乎两种出身。
一为世家大族,二有一个好老师,除此之外,寒门学子绝对是寥寥无几。无独有偶,初代天师张道陵之所以能在一干豪杰中脱颖而出,开辟道家天师道,这与他的背景是分割不开的。
张道陵,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的后裔。而张良这个人,也和其他的开国功臣大有不同。作为刘邦的肱骨之臣,张良并不贪恋权势,反而在功臣名就之后迷恋黄老之学。
因此,他的子孙后代也将张良研习的黄老之学当作了家学渊源,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
到了西汉灭亡,“位面之子”刘秀建立东汉,登临大宝时,张良的八世孙也正好出生,先辈们为了让他承袭祖先之志,为这个孩子取名“陵”,取“登陵成仙”之意。而这个孩子,就是被后人称为初代天师的张道陵。
历史上,凡是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杰无疑不是天资聪颖之辈。显然,日后的张天师也在此列之中,他7岁之时已然能将晦涩的《道德经》倒背如流.
根据史料记载,他在读书期间,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堪称一代奇才,但后来张陵发现儒家并不能解决生死之问,于是重拾祖上的黄老之学,开始了游历名山大川,访仙问道之路。
当他带着几名徒弟来到江西云锦山的时候,看这里层云缭绕,一副仙家之象,于是就留在这里安心修道。
传闻张陵在云锦山结庐而居,一待就是数年,在这些年中,他的道术有成,云锦山也时常有龙虎出没,因此这里后来就被后人称之为龙虎山。
公元年,(汉顺帝在位期间)张道陵创立了威名赫赫的“正一盟威道”、又名“天师道”,并以上古道家先贤老子为道教祖先,因为入教需要先缴纳五斗米,故又名“五斗米教”。
根据道教典籍中的记载,天师张道陵在岁之际羽化成仙,留下法剑、印玺以及大名鼎鼎的道教至宝“阳平治都功印”,他将这些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二代天师张衡,从此,就开始了龙虎山张家的传奇故事。
龙虎山张家
明朝的著名史学家张岱就曾经在书中记载:“当今天下只有三户人家,山东孔氏、江西张氏、凤阳朱氏。”
其中“山东孔”当然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后裔,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衍圣公的名号也就此由孔家嫡系把持。
“凤阳朱”更是天下皆知,作为明朝皇室,老朱家在大明朝,称得上是一段传奇,赫赫有名;而其中的“江西张”,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传承千年之久的龙虎山张家。
前文说道,张道陵将自己的天师之位传给了儿子张衡,(这和那位发明了地动仪的地理学家是两个人),或许这人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但张衡的儿子张鲁却小有名气。
作为三国时的汉中太守,张鲁这个人凭借政教合一的方式在乱世将汉中治理得井然有序,简直当得上一处世外桃源,这样的丰功伟绩无疑使得张鲁坐拥贤才之名。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唐朝,以老子李耳为祖先的大唐皇室李家,自然将道教当做了国教,而作为道教的创始者,龙虎山张家就应应运而起,时任12代天师的张恒就曾多次受到唐高宗李治的接见。
到了开元朝,唐玄宗李隆基也曾三次接见时任15代天师的张高,并允许他在长安城设立祭坛,还免除了龙虎山周围的赋税。
就此,道教就好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而龙虎山张家也水涨船高,身价翻倍。
如果你认为这个家族仅仅只是靠迎合上位者来获得发展,那你可就错了,龙虎山张家虽不入朝堂,却拥有胜于不少文人的风骨。
北宋时期,宋仁宗、宋徽宗就曾派人问询第25代天师张乾曜、第30代天师张继先如何成仙,二人语气一致地告诉他们,皇帝就该干皇帝的事,好好为百姓谋福利,求仙问道是我们这种野人的专属……
在之后的元朝、明朝时,龙虎山张家依旧得势,多次受到历任皇帝的接见。当满清入关后,信奉喇嘛教得满人对道教稍有疏远,从此张家开始了下坡路,年溥仪退位后,张家再也没有朝廷册封的“天师”封号。
时代变革
世间任何传承都经不住沧海桑田的消磨,传承了多年的龙虎山张家,迎来了时代变革的大潮,年,在国民党逃往台湾时,老蒋顺势将孔子77世孙孔德成、第七世活佛章嘉呼图克图、第63代天师张恩溥掳走,以期卷土重来,而这就是张家混乱的缘由。
当张恩溥白发苍苍之际,他开始培育自己的长子张允贤,不幸的是,年他就因心脏病去世,而张老天师的次子又对天师之位毫无兴趣。
无奈之下,张家人只能找到张天师的堂侄张源先来继任64代天师,但没过多久,一个自称张恩溥之子的人拿着张家重宝——“阳平治都功印”出现,宣称自己才是正统的64代天师,在这二人坚持不下的时候,一个叫张道祯的旁氏又迅速举办了继任仪式。
威名赫赫的龙虎山张家,在64代天师的节骨眼上,就此断了正统的传承,这不得不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没有永远的传承也没有永远的天师,但张家人自古至今的风骨却在历史书卷中熠熠生辉,道教的精神也必将在华夏文明中长久的流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