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龙虎山有神秘的悬棺,这是古人的一种丧葬形式。正好有机会去一趟,亲眼看一看。龙虎山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大多数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故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鹰潭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
景区内有泸溪河流过,将两岸的丹霞地貌景观串联在一起,形成碧水丹崖的特点。泸溪河发源于福建光泽原始森林,在景区流经长43公里。乘船筏揽泸溪河之胜,就如置身在山水画廊之中,成为龙虎山旅游三绝之一。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与泸溪河相伴,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丹崖碧水、山水交融,且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千古未解的古越崖墓之谜成为龙虎山三绝。
乘竹筏畅游在泸溪河上,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最令人称奇的是泸溪河流过的仙水岩这一段竟汇集着仙水岩的十大美景,它们分别是情侣峰,水中莲,蟠桃石,丹勺岩等。
泸溪河两岸奇峰怪石很多,青山密林,流泉瀑布,犹如仙境,最典型的有十大美景,乘船筏揽泸溪河之胜,就如置身在山水画廊之中,其优美的自然水上景观被誉为“小漓江”。
竹筏漂流在仙水岩登岸,在登岸处的峭崖绝壁之上看到有两排人工开凿的方形洞眼,那就是古栈道遗址。抬头向上望去,峭壁上有若干天然洞穴,有的洞穴或岩缝内木制的棺材,这就是龙虎山的悬棺区,也叫崖墓区。
据称,龙虎山峭壁上有座悬棺,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未解的谜团。我爬到对面山上的悬棺观景平台,这里距悬棺只有十几米距离,看的十分清楚。
年考古人员先后对周围约2.5公里范围进行考察,发现崖墓余座。考古发掘工作历时三个月,科学清理崖墓14座,其中11座崖墓位于水岩,另外几座崖墓则位于水岩附近的仙岩等处。发掘共取出棺木39具,保存较完整的人骨架16副。崖墓中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器材、纺织品等余件。
龙虎山悬棺也叫崖墓,是中国一绝。崖墓葬是古越人、僚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陡峭如切的石壁上的千古悬棺是罕见的一大奇观,亦是龙虎山三绝之一。
龙虎山是悬棺葬最早的发源地,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人利用天然绝壁上的洞穴做墓室,棺木是整木刳成的。目前,发现保存有十多具古干尸。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对棺木进行放射性碳素测定后得知,棺木距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证实这批崖墓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人经受了太多的战争和灾害之苦后,梦寐以求的就是宁静和太平。将祖先安葬于凌空绝壁之上的崖葬,让祖先在一个青山环抱、碧水环绕、宁静幽美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他们就把祖先的棺椁抬上溪流边陡峭的绝壁,放置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龙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隐约望见一个个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这些崖墓大多是葬位离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达余米。这处岩缝是群葬墓室,摆放了三口棺木,保存完好。
大家在参观的同时也好奇,多年前的古越人是如何把笨重的棺木放进离水面近百米高的天然洞穴中,但这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在仙水岩,每天有两场模拟升棺表演,解释古人是如何将棺木送上岩洞中去的。尽管这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模拟表演,却一样地充满了惊险和艰辛。
象鼻山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其形象逼真、巨大无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硕大的象鼻似乎从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灵性暗蕴,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
象鼻山属于丹霞地貌中的石梁型景观,它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和雨水冲刷、剥蚀风化,形成残留石柱、中空成穴,组合成栩栩如生的巨型石象,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力量真是鬼斧神工。
龙虎山高空栈道,从浴仙池至象鼻山西,全程时间约六七十分钟,栈道基本在绝壁的半山腰,景致绝佳。龙虎山的高空栈道实际上并不怎么高,像一条游龙蜿蜒缠绕在悬崖峭壁之上,沿途也比较平缓错落起伏不大。但是我们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就此打住,不再往上爬了,毕竟我们是七十岁的人了。
龙虎山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道教正一派“祖庭”。正一观门上方大匾写有“正一观”三个大字,门联为“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昭示出正一观作为道教祖庭的宗主地位和无边法力。无论传承千载万世,这里是源头。无论门派多么纷繁,这里是元坛所在。万法将于此归宗,寻根于斯处为源。
祖师殿是正一观正殿,高15米,坐落在两重石阶的基座之上,重檐式歇山顶,宋式仿木结构,庄重典雅。殿前中线上安放鼎式和船式两尊香炉,台阶中部有龙虎戏太极的花岗岩浮雕,展示着道教与龙虎山的奇特渊缘。门联为“三经洞明觅云锦,九还丹就归鹤鸣”。概括出此处与张道陵寻找修炼宝地,结庐云锦,丹成归隐鹤鸣的成道渊源。人在此地得道成仙,此地因修炼宝地而成其名,正殿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
据专家考证上清建镇于南北朝时期,在这条长达1.5公里的千年古街,有侯家庙、天师府、天源德药栈、古老的吊脚楼等国家、省级保护建筑有几百处。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等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使这条古街特色鲜明,走进千年古镇就像来到了道教博物馆。
在这条街上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道教祖庭之称的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年),虽历经兵燹,但至今仍保留其历史风貌。楼台殿阁金碧辉煌,曲径回廊不计其数,府内古木参天,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高大的古树旁,有个长庆坊是三坊之一,另两坊是五通坊和中坊。长庆坊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里面也不大,几十分钟就走了出来。
天师府府门为年重建,正门上悬“嗣汉天师府”直匾。府门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府门前院水泥板块地面正中有一个直径3.3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年),是宋徽宗赐建给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居住的府第。天师府为前宫后府式建筑,是历代天师曾经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府内的“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派宗坛,有万法归宗之意。以此为标志,确立了龙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
在仪门和二门之间的中轴线两侧各有一个院落,东侧为玄坛殿,现在正殿三间为财神殿,奉祀三位财神爷,正中的财神为“赵公明”,两侧为“武财神”关羽和“文财神”范蠡。门联“手执金鞭常进宝;生财有道义为先”。
法箓局门联“清烟无欲祭苍天德泽不尽;华烛有心映宝殿神光长留”。正一派的符箓在此制作、盖印,然后对外销售。民间习俗佩带天师府护身符,有驱邪退恶疫功能。能买到平安、发财!客人至此纷纷解囊抢购天师灵符。
斗姥殿、玄母殿。玄母殿供奉女娲、妈祖等,斗姥殿供奉斗姥元君、西王母等。
天师府二门建于清同治六年(),原为木质,年改为钢混仿木建筑。门上方高悬“敕灵旨”三字,意为天师敕命,告戒鬼魅之意。门前抱柱上的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这是一幅古联,何人所撰已无从查考。六扇门上的门神分别为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程咬金、罗成、杨林,他们都是隋唐时的著名将领。
玉皇殿原为天师教练弟子的“演法大厅”,年改建成玉皇殿,须弥座台基石栏杆,殿前一对石狮子,左右两角一对华表。大殿屋檐下竖匾“玉皇殿”,横匾“道教祖庭”。门前楹联“金童玉女侍九龙十二天将扬道法;暮鼓晨钟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机”。殿中祀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分侍左右,十二天君陪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殿门前的“灵泉井”井深七七四九丈,凿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年),属南宋遗物,系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开凿。灵泉井是历代天师做法事及生活饮用之水源地,井水甘香清澈,味美香醇,是上等饮用之水。
大上清宫: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承启道教,在此建“传箓坛”,期间多次损毁重建并改名。年(明洪武二十四年)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大上清宫,太祖朱元璋亲赐宝钞贯。上清宫的城门楼城墙上阳文刻着“福地门”三个字,城楼顶层檐下有康熙皇帝御赐的“大上清宫”匾额,二层是真武殿,悬挂横额“真武殿”。城门洞两旁对联:“福地哪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
甬道前方是“下马亭”,亭前功德碑上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罡踏斗,礼诚神灵”。
大上清宫的下马亭是我见过的最大最豪华的下马亭啦。这座亭子是重檐歇山式建筑,由28根柱子支撑。28根柱子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亭中地面镶嵌着九宫八卦阵图,步罡踏斗是正一派道士施行法术的基本功,进门前先考核,可谓有道之士方可成仙进入天界哦!
过了下马亭是棂星门,棂星门为牌坊式仪门,又名午朝门,由六柱五脊组成,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为元代修建上清宫时的原物,也是整个上清宫遗留下来最珍贵的文物之一。门柱上的对联是:“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道出了天师道的道教的本质和它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
如果没有上清镇,没有上清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道教文化,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后因年久失修与屡遭灾毁,至解放初仅存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文革”中,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这座东隐院因当时作为民房而幸免于难。现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天师府内。
东隐院是上清宫内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建筑,是上清宫高道栖止之所。现在经过整修,把它布置成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在上清宫提点司娄近垣的住所。前院里有一个古老的石围栏遗存和一座船式香炉,前厅檐下匾额“清吟恬淡”,楹联:“此地饶千秋风月;偶来做半日神仙”。
伏魔殿建在高台之上,门上交叉的封条,由历代天师亲自画符、盖印、封贴。大门两边黄布上的图形就是太上老君赐给张天师的水火阴阳镇妖符。门上对联:“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现形地动山摇”。传说张天师创建道教时,大战异教,将号称魔怪的异教首领擒住关押在此殿。这里也是《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误走一百单八个魔君的镇妖井所在。由上清宫内的镇妖井,走出36天罡,72地煞、演绎出一部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此图源于网络,如侵权告知即删。殿中央有一口井,就是“镇妖井”,每代天师都要在井盖上贴封存条,以防妖魔逃脱。井前的石碑,刻着谁也不认识的符文。四壁图画表现的是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场面。
此图源于网络,如侵权告知即删。东隐院门旁有一棵巨大的古樟树(旁边还有一棵苦槠树),传为第四代天师张盛亲手栽种,距今多年。相传,一日暮张盛在东隐院休息,忽然飘来一股仙风,黑影至,并且闻其父曰:“吾祖以道德为基,传道授徒,以道德为本,可长盛不衰,子孙繁衍,代代相传。”续曰:“汝置石床,遇疾榻上,吾有法解之,一代一块,不可越代也,越则无法。”语毕,仙风消失,张盛因此悟道,樟谓“张”,楮谓“妻、子”,寓意家庭根深叶茂,子孙满堂,永世相传。躬植樟树一棵、苦楮一棵于东隐右侧后,谓鸳鸯树。
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启动对大上清宫进行重建,翌年完成一期工程已恢复的有:福地门、龙街、下马辜、棂星门、天一池、东隐院等,年3月,大上清宫已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游览结束,我们已经人困马乏了,稍作休息,便前往下一个景区——三清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