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0月6日电题:香港行山进行曲
新华社记者王一娟
“走,行山去!”
10月2日,连日阴雨的香港迎来了明朗的好天气。适逢国庆中秋小长假,两位分别来自山西和广东的香港大学女生相约,一起去爬太平山。
在香港,爬山被称为“行山”,大概是在用力攀爬的意思之外,多一些自在行走的意味。
游人在西高山标志牌前经过。新华社记者王一娟摄
这两位港大新生选择的是从龙虎山郊野公园径走到太平山顶。下午三时从香港大学校园起步,按照路标所指,虽是第一次走,也很容易找到路。来自广东江门的女生说,以前和家人来香港,多是“买买买”,没时间逛香港的山野。如今行走在树木林立的山道上,凉风拂面,松声阵阵,时闻鸟鸣,格外惬意,对香港也多了一层了解。而特区政府所辖的市区公园、郊野公园及知名山峰景区均不收门票,更让她们大为赞叹。
登上几级台阶,眼前豁然开朗,这是行山途中的游乐场。有人坐在宽敞的亭子里休息,有人在吊单杠,一位高鼻子的爸爸正和他的金发儿子在草地上踢足球。高大的树影映在草地上,白色的小菊花在阳光下摇曳。
香港是个国际都市,但许多人想不到的是,在这约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四分之三是山林。这块“弹丸之地”有着无数迷人的风景:湛蓝的海水,细腻柔软的沙滩,风光旖旎的离岛,连绵起伏的群山,无论在哪个季节,也不论在海边凭栏或山顶俯瞰,均可见山水相连,风光如画。而更让人赞叹的是,从闹市走入山野,只需要十多分钟。
游客在龙虎山郊野公园内健身。新华社记者王一娟摄
这条通往太平山顶的道路平坦易行,吸引着众多的人趁着假期来游玩。推着婴儿车的,牵着宠物狗的,男女老幼,其乐融融。香港的国际化在此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普通话、粤语、英语、菲律宾语等,此起彼伏,充溢着山路。
也有难走的。2日这一天,家住沙田的郑先生和同伴们一起攀登了蚺蛇尖。蚺蛇尖位于有“香港后花园”美誉的西贡,是香港“三尖”之一,据称是当地攀登难度最大的山,许多人跃跃欲试。终于盼到了国庆假期,可以有完整的一天时间去向往已久的蚺蛇尖。郑先生说,疫情之下,室内人多的地方有传染的风险,而户外行山,空气流通好,减少感染机会,还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郑先生非常喜欢行山。“香港很多山峰景观原始、天然,没有过度开发。如新界的梧桐寨,以瀑布景观闻名;西贡的钓鱼翁、蚺蛇尖等山峰,高耸奇伟,风景不俗,百看不厌。”
香港的24个郊野公园和数百条行山径中,有家乐径,适合全家老小一起行走;有树木自然径,一路走来,可识鸟兽草木之名;有越野单车径,专供热爱骑行的人士在山中驰骋;更有景色特殊的险远之峰,需要勇气与体力方可抵达。可谓“丰俭”由人。
约一个小时后,到达太平山腰的卢吉道。这里是欣赏维多利亚港湾两岸风光的绝佳之处,两位港大女生看着海上来往的船只、鳞次栉比的高楼、雨后如洗的碧空,发出了兴奋而又愉快的轻呼。
告别两位女生,记者沿卢吉道的一条岔路向西高山进发。西高山是观赏日落和晚霞的绝佳之地。通往山顶的石阶狭窄,只可容一人通行,上山人和下山人相遇时,有一方即停下脚步,侧身让过。
半小时后,到达西高山顶。在写有“西高山海拔米,年10月2日”的标牌前,人们排队等待照相。香港人有排队的良好习惯,人再多,也不会拥挤,人们按顺序自动排成一队,在打卡位留下动人的笑容。
两位姑娘在清水湾郊野公园内自拍。新华社记者王一娟摄
天色向晚。记者沿卢吉道来到公交车站。排队等车的人有上百位,队伍见首不见尾。很快,一辆加急车驶来,一站即达铜锣湾。几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手举写有“铜锣湾”的牌子,一遍遍地告知排队的人此车途经的站点,以防有人上错车。
“你是一个人来行山吗?”公交车上,记者与邻座的李小姐聊了起来。她每周至少两次到太平山顶,通常是中午11点来,带点吃的,一直待到太阳落山。山顶花园、维港灯火都是她喜欢的景致。她还经常去大潭水塘、赤柱等地行山,在山林中呼吸新鲜空气,给自己一份好心情。得知记者也喜欢行山后,李小姐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相约一起去行山。
4日,在清水湾郊野公园,身材苗条的许小姐已连续两天来此行山。“疫情期间,天天待在家里,人都变胖了。行山不仅可以减肥,人也精神了许多。”她对记者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