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有一死,有人回故乡;有人留远方;有人与青山为伴;有人随流水徜徉……而有些人,他们看起来放不下青山,也搁不下流水,于是他们折中做出了选择——葬在水边的山石之中。可青山是坚固的磐石,流水在无尽地奔流。要怎么给自己寻到那么一处合适的安身之地?那就只有悬棺了。
我国悬棺主要分布于南方。北方除山西外,暂未发现其他悬棺。从文化角度来看,悬棺主要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但悬棺最吸引人们的,还是他们的安放方式。即,古人是如何把众多沉重的悬棺安放进悬崖峭壁的呢?
针对这一问题,现在主要有以下四种猜想。
第一,利用水流,用船只将棺椁运送到洞口,再移到洞内。
在这种假设中,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水面和洞口基本持平。现在我们看到的悬棺,最近的离地面或水面都有三米之多。也就是说,当时的水面,比现在要高得多。而水面要如何高那么多呢?两种可能性:
1.地质变迁。也许千百年前,安放棺椁的洞穴要比今天离地面更近,甚至就在地面。随着地壳运动等,岩体抬升,棺椁随着洞穴一起升高。
2.气候变迁。千百年前,神州这片土地上的气候和今天大不相同。在当时,可能因为降水充沛等因素,河流水流充足,河面比今天高得多。这样乘船就可以带着棺椁到达洞口。
如果这两种因素可以综合,那么古人可以把棺椁送进今天离地面很高的地方。如果经历了这么大的环境变迁,绝大部分棺椁可能都受到很大损伤。但事实上,在武夷山区和四川的很多悬棺都保存的不错。在江西省仙水岩墓葬群,甚至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干尸。
第二,利用一些物料搭建基台,将棺椁从地面或水面抬升至洞口,再移到洞内。
南方树木繁茂,可以就地取材搭建竹木脚手架。而北方也可以利用泥土垒出高台。但问题在于,这将是一项特别浩大的工程。部分悬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人们如何用竹木或者泥土搭建百米高台,而只是为了将一幅棺椁运送到那么高的地方?况且有的悬棺洞外就是滔滔江水,人们要如何在流水中搭建这样的脚手架?所以就执行难度来看,搭建类似脚手架等措施并没有太大说服力。
第三,利用栈道等将棺椁运送到洞口,再移进洞内。
大部分悬棺都安放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内,而还有少部分是安放在崖壁上的木桩上的。这些木桩就像是栈道的尽头,人们修筑一条条栈道,把棺椁一点点运送到预订的地方。但要修筑栈道,就会在崖壁上留下相应痕迹。但至今,人们并没有找寻到明确的证据,没办法证明古人真的是利用栈道来完成这些工程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找到了一排排的孔洞,他们规律的延伸到悬棺旁。那么到那时,我们也许就能确定古人是利用栈道送走故人的了。
第四,先把棺椁运送到崖顶,再利用设备将棺椁吊送到洞口。
这种方式也有着就地取材的意味。人们在山顶用竹木等搭建支架,利用绳索、滑轮等将棺椁下吊到洞口。采取类似的做法,现在在江西省龙虎山就有仿古悬棺安放表演。但这种方式的一个疑点就是,当时的人们是否就已经掌握了滑轮等零部件?如果还没有类似部件,那么人们又是利用什么设备完成工程的呢?这些我们都还不得而知。
时至今日,从悬棺背后的民族文化,到悬棺的安放,都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和谜团。也许在不久后,我们就能和那些千百年前离去的古人对话。但也有可能,悬棺将继续作为一种神秘的文化存在,在迷雾之中,不断吸引后人去探究,去发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