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当一个人生下来的那一瞬间,他的生命就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生、老、病、死,自古以来,就是人的一生中无法跳过的步骤。
衰老、疾病无法阻挡,出身也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但纵然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老”、“病”,却有一定的权利安排自己的“死”。
若是君王、贵族,他们会在生前就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墓;如果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在死后掘土安葬。不管是何种规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土葬,让亲人入土为安。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秉承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坏的观念。他们认为,土葬是对死者最尊敬的方式,火葬则会使得死者不得安息。
但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的日月更替、朝代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火葬较之于土葬,更节约资源、能较好地保护环境。于是,火葬逐渐代替土葬,成为人们赞同的主流丧葬方式。
对此,北大一位名叫吴飞的教授曾公开表示,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缺乏人文关怀,倒不如恢复土葬。
此言一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那么,吴飞身为一个知名院校的教授,为什么会支持在大多数人看来比较“落后”的土葬?火葬和土葬,哪一个更胜一筹、更利于社会发展?其他丧葬传统,为什么不会被考虑?
人固有一死,只要活在世上,死亡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的经历。至于死后将被如何安葬,在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风俗。在我国,主要有八种传统的丧葬方式。
第一种,天葬。在藏族的有些地方,有少部分人选择天葬。如果亲人去世,他们会将尸体送到当地的天葬场上,引来飞鸟啄食。他们认为,这样会将死去的亲人的灵魂带到天上,下一世会获得幸福。
第二种,崖葬。在福建、浙江等地,有人会将亲人的遗体安放在悬崖之上。如今江西龙虎山的悬棺崖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崖葬。
第三种,塔葬。
这种丧葬方式,一般被佛教僧侣使用。虽然它是丧葬方式的其中之一,但它自身又细分为三种方式。
一种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葬在砖塔内部;一种是将骨灰或者一部分遗体放进“塔瓶”里;还有一种,就是对死者的遗体使用一些药物,处理之后将其放入“塔瓶”,抑或是将死者的部分生前用品放进“塔瓶”。
第四种,树葬。
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古代,一种是现代。
拿古代丧葬模式来说,常见于中国东北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死者的亲人,会将死者放置在野外的大树上,任其自由风化。后来,经过演化,有人会将遗体放在专门制作的棚架上,再让其风化。
现代树葬来讲的话,和古代树葬相比,更贴近于现代生活、文化理念。在人去世后,逝者的亲人会种一些树,然后将其骨灰撒在树下。他们认为,这样没有殡葬设施,即节省空间,又能入土为安。
第五种,船棺葬。
根据资料记载,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会有这种丧葬风俗。
正如字面意义所言,这是将遗体放置在独木舟模样的葬具中进行安葬。在湖北,人们称之为“敝艇”;湖南,称之为“船”;到了广西,则称之为“沉香船”,抑或是“仙人舟”。
第六种,水葬。
在一部分藏族和门巴族看来,水葬也是一种丧葬方式。
这种方式有特定的场所,大多是在河流流速较快的地方。这种方法和前面的方法不同,不是为逝者祈福,而是为了惩戒凶亡者,抑或是处理传染病患者。他们会在尸体的胸口绑上巨大的石头,然后将其放在河流喘急处,使之沉入水中。
以上丧葬方式,也许你觉得陌生。
那接下来要讲的这两种丧葬方式,你一定听过,那就是土葬和火葬。
土葬,是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使用的一种丧葬方式。在半坡文明的时候,土葬风俗就已经出现。在历史变迁中,土葬逐渐成为汉族丧葬的传统方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这,衍生出了一种“入土为安”的观念。
在《周礼》中有句话,即“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茫茫天地间,无论何人都逃不过一死。而等到人死后,也必定会被下葬,归于尘土,这也恰巧说明了土葬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土葬的推崇。
而且如果亲人去世,不但要土葬,还要厚葬。很多人都认为,厚葬是孝顺的体现。
根据相关文献,人们能追溯到的厚葬的高峰期,是为商代。那个时期,达官贵人陵寝规模庞大,陪葬品极为奢侈、华丽。除了殉葬器具,甚至有人殉现象。
虽然陪葬品昂贵,但也不是肆意放置。在西周时期,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墓穴规格和陪葬品,所以,现在考古专家可以根据出土文物的性质,来大致判别墓主人的身份。
墓室样式是土建坟丘。在春秋时期,这种坟丘习俗就已经出现,在汉代之后普遍流行。
另一种人们比较熟悉的丧葬方式,就是火葬。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到了现如今,这种丧葬方式取代土葬,成为了主流。
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人们认为要讲究“入土为安”,又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绝大多数人都会妥善地保存死者遗体并安葬。
但这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少专家指出,土葬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还会造成土地污染。
有人可能会疑惑,浪费土地可以理解,土地污染又从何说起?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棺材表面会被涂上一层防腐材料,在埋入土中后,会渗透到土壤和水源中,对环境造成损害。如果逝者本身就是因感染传染病而去世,那遗体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众多专家的建议下,我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传染病传播等开始推行火葬制度。
要想改变群众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在推行火葬之初,就遇到了不少阻碍。为了能顺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还为贫困户提供了元的火葬补助。
经年累月下来,如今火葬已经取代土葬,成为了我国主流的丧葬方式。
不过,北大的一位名叫吴飞的教授提出,没了传统丧礼,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情味儿,不如重新推行土葬。
身为国内顶级高校的教授,难道他不知道火葬比之土葬的优势吗?他主张推行火葬,主要有哪些原因?
其一,吴飞认为传统的殡葬制度,不仅是安葬死者,也是对千年来文化、礼仪的传承。
就好比孟子曾经说过:“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古人对于人生中重要的冠、婚、丧、祭四种礼来看,最为重视祭礼。
也正如《礼记·檀弓》中有一种说法。如果父母去世,你认为她的鬼魂还在世间游荡、徘徊,那是不理智的。但如果父母去世,你认为父母就不存在了,那就是不仁。
如果用传统土葬的方法,逝者的亲属会在灵堂悼念,守灵,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祈求死者能够安息。在这一过程中,有着系统的丧葬礼仪。
吴飞认为,如果是用火葬的话,那通常都是把死者送到殡仪馆,然后殡仪馆会机械性地快速将尸体挨个火化。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一些死者家属和殡仪有关工作人员都想着赶紧处理尸体,从而忽略了对死者的尊敬。
就连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殡仪馆的称呼,也从“殡仪馆”变成了“火葬场”。
从一个简单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态转化。
吴飞表示,如果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失去敬畏之心。
有人可能说土葬会传播迷信,但民间早已存在各种传统仪式,不是所有都不可取,不能一棍子打死。而且,比这更重要的,是人对传统礼制的忽视。
在土葬的过程中,人们依循着传统的殡葬方式,这能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恭敬。而这其实也不单单指父母和孩子,类似还有兄友弟恭等。葬礼主要是表达一种哀戚之情,是对死者生前的怀念和死后的祝福。这种情感是真挚的,且令人动容的。
究其根本,不外乎是敬、爱等态度。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种现代的殡葬制度简化了这些步骤,也减少了人的敬畏之心。
也是因此,吴飞认为,现如今的殡葬制度,会消磨这种敬爱、敬畏之心。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父母亲人死后,他只想快速处理尸体,不去怀念、尊敬,将何其可悲。长期下来,以小见大来看,整个社会的环境都会受到影响,伦理会被败坏。
除此之外,吴飞也认为,火葬其实并不如之前推行时设想的那样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资源。
这是为什么?
吴飞表示,表面上火葬能够减少遗体所占面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百姓会选择在火化之后,将骨灰盒装入棺材里下葬,堆一个坟头。这样的话,不仅没有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棺材对土地的污染也没有得到改善。
如果是在城市里,遗体火化之后会被放进城市的大理石墓地里。乍看比农村的埋棺下葬节约了不少土地,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不仅没有节约土地,甚至浪费程度更甚。
吴飞曾解释过这一问题,他表示,这跟城市墓地的大理石墓碑有关。
土坟堆经过风吹日晒雨淋,过个将近一百年就会逐渐归于平整。在传统的丧葬礼仪中,讲究五服的概念,过几代关系渐远,就可以不用祭奠。所以,原本的坟堆会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而这,也是即使经过数千年,大地上没有满是坟堆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大理石墓碑则正好和土坟堆相反。大理石墓碑坚固,即使历经千年也难以彻底损坏。近期看,确实节约土地。但如果长远看着,则反而占用了更多的土地资源。
尤其是,如今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这也让这种问题更加严峻。吴飞曾预计,如果照这样下去,百年之后,土地上就会被无数的大理石墓碑侵占。就拿北京来说,北京目前有将近两千万人。那也就是说,一百年之后,北京将有约两千万个墓碑。
对于这种问题,有人提出可以向外国学习,给墓地设置时限,几十年后将骨灰迁出。
但这种说法,吴飞也并不赞同。正如前文提及,中国人一直秉承着入土为安的观念,死后的归宿一直为人人重视。即使是推行火葬时,就已经有老人为了土葬抢死的新闻。如果真的在几十年后将原有的骨灰迁出,那必定也会产生风波。
而且,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其他资源浪费的现象。殡仪馆每火化一具遗体,大约需要消耗10~15公斤柴油,和25度电。电倒还好说,但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火化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伤害。
而且,大量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发放工资……
吴飞根据这些依据强调,火葬带来的浪费,其实要比土葬大,而且要大得多。
另外吴飞还表示,很多殡仪馆一般不设置灵堂,这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现在有的殡葬制度和习惯来看,没有灵堂,死者的亲属不能在殡仪馆悼念。而城市的居民将棺材放置在家里空间不够,放在小区又干扰社会秩序。
所以,他们往往忽略丧礼中最为重要的吊唁和守灵。
在火葬场的时候,人们为了悼念去世的亲人一般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粗糙,即念一遍悼词,鞠三个躬,绕一个圈。吴飞认为,这种模式根本不算是葬礼。
除此之外,还有丧假天数少,没足够的时间哀悼、处理感情等问题。
综合各种原因,吴飞认为,现有的殡葬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土葬不止遵循了千百年来的习惯,还有助于培养敬爱之情,安世道,稳人心,促进文化传承。
而他的观点,也让无数人议论纷纷。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其中,反对的人表示土葬会消耗大量木材、污染水源、只能用土地资源等。也有一些中立人士提出了树葬这种新型安葬方式,不过由于和传统理念相悖,接受的人很少。
其实,不管是哪种丧葬仪式,更重要的是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那么,对于恢复土葬,如何解决目前的丧葬困局,你有什么看法?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