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道教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也因为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社会上崇道风气更盛,而道教对当时的民众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戒律也逐渐充实,并发展出了较为完备的戒律体系,对道教徒有了更为明确的戒律要求。

故而在论述道士与家庭的关系这一问题之前,仍需要将唐代道教发展的状况作出梳理。

作为对于本篇论文的时代背景介绍,对唐代道教及其戒律的发展,以及道教对唐代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稍作概述,以对唐朝道教的发展状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01唐代道教发展概况

道教发展经历了东汉末张道陵在巴蜀创立天师道,道教正式建立,并设立二十四治与道官制度,至此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团组织体系。

此后在南朝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与陶弘景也对道教进行了改革发展,颁布新科,规范斋仪,对魏晋以来组织涣散的道教予以清正。

而到了唐代,道教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教在唐代的兴盛与唐皇室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道教对于唐初建国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李渊起兵反隋之时,楼观道道士歧晖便有了李渊将来必得天下的预言,为起义造就了舆论,对唐朝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助力。

而后来李世民为秦王时,亦有道士王远知预言李世民将来必定称帝,而李世民登基后亦是:“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对王远知大加封赏。

同时道教所尊奉的祖师老子姓李,故而李唐皇室尊其为先祖,称自己为“太上仙苗”,将道教尊为国教。

此后唐代的历代皇帝对道教都十分尊崇,高宗、武则天时期也有着如公主入道、投龙等崇道活动,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并下令道士隶属于宗正寺管理,提高了道士的地位。

而到了玄宗时期,由于玄宗对道教的信仰,崇道风气更盛,虽可能有政治因素,但玄宗的一系列措施也着实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如玄宗在各地修建玄元庙,置崇玄馆,实行道举制度。并组织编纂了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

还下令在全国各地搜罗有道之士,把当地有名的道士举荐到朝廷中,而这时受到玄宗宠信的高道便有司马承祯、李含光、叶法善等。

之后的唐代皇帝中也多有崇道者,如武宗时宠信道士刘玄靖、赵归真,甚至在赵归真的鼓动下,武宗在会昌五年颁行了一系列打击佛教的政令,撤毁寺庙,命令僧尼还俗。

故而在唐王朝的支持下,道教也在不断扩张发展。

唐代的著名高道也推动了道教发展,尤其在思想上,有以成玄英、李荣、王玄览等为代表的重玄学,重玄学取的是《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之义,在魏晋到唐代时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流派。

其中成玄英有《南华真经疏》,李荣有《老子注》,都是对老学的研究,阐发了老学思想。而这也推进了心性论的发展,认为修道既是修心,修心既是修道。

如司马承祯《坐忘论》、《天隐子》所体现的修道思想,认为修行需要收心断缘,无欲无求,之后方可得道。

而吴筠也在《心目论》中论述了修道的关键是静心,提出忘情率性,从而使心神安宁。唐末道士杜光庭则是认为修道需自然清静,去欲闭情。这都是在心性方面要求戒除欲望,寻求平静。

而内丹术也由此发展,由唐初盛行的外丹术,转为修身养性的内丹术。

而杜光庭除却在重玄学的贡献以外,因其处于唐末五代时期,唐朝逐渐走向没落,而道教也随之走向衰落。

杜光庭为振兴道教,也著下了许多道教著作,如有《道门科范大全集》,对道教的斋蘸科仪进行了集录与整合。

又有《墉城集仙录》,记录了一共三十七位女仙的事迹,是第一部道教女仙谱录。

还有《历代崇道记》、《道教灵验记》等,通过对唐代统治者对道教尊崇的记录,以及道教的灵验感应事迹,从而宣扬了道教。

而在道教派别上,唐代延续了唐以前的道教派别,如灵宝派、楼观道也仍在唐代流传发展。

茅山宗上清派更在唐时成为主流,受到唐皇室宠信的高道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都是上清派的道士。

而在唐中后期,天师道也在江西龙虎山重新振兴,还有邓紫阳在麻姑山立观创北帝派,传习《天蓬咒》与北帝剑法,发展了新的道教的派别。

唐朝时期由于唐王室的支持与推崇,为道教提供了稳定和有利的发展环境,道教的戒律、思想、派别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欣欣向荣,至此进入了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02唐代道教戒律的发展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各项制度和戒律也都逐渐完善起来,以整顿早期道教戒律规矩不完备而导致的混乱。

在早期道教中,《太平经》也具有一些戒律思想,但主要是以劝诫为主,并非对某些行为的明确禁止。

而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是“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有九行,为:“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要求教徒们行止符合无为清净,多行善事,但这一戒律仍不够详细完备,较为空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这一经文对前代的道教戒律进行了收录和整合,其中收录有《大道家戒令》、《阳平治》等戒律。

同时,任宗权认为《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道诫对道士和俗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认为道士死后名归三官,而俗人则名归地府,使得道士的地位高于俗人。

这应是为道教中“与俗有别”思想的体现。

北魏时寇谦之改革了天师道,颁布了《老君音诵戒经》,在南朝则有陆修静撰《陆先生道门科略》,又对道科宅录、靖室的布置和法服的服制等进行了规范。

除此以外,南北朝时期还涌现了大量的道教戒律经文,如《女青鬼律》以律驱鬼避鬼,又有《玄都律文》、《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等。

而到了唐代,唐初时道教组织内部依旧存在着混乱,统治者同样也想对道教进行清整,颁布一系列规范僧道的法律。

而唐代的道士也对道教戒律进行了收录集成与发展。

有张万福撰写了多部道教科仪,有《三洞众戒文》、《三洞法服科戒文》、《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朱法满编纂《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等。

还有对唐代时期宫观制度下的出家道士有着限制,要求清修简行。

而对道士与异性的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约束,如《要修科仪戒律钞》中云:“不得与女人独语独行,不得与女人同行、行必有宗,不得与女人同坐、男女同居,不得与女人同食、交借衣物,不得亲教女人。”而对于女性道士而言,也有:“道士不得畜女人,女官不得畜男子,各使远离,棲肃其心,目不见形,听不闻声。”等规定。

从东汉末到唐代的道教戒律发展,在唐怡《道教戒律研究》中对其总结出两条特点:一是道教戒律的内容由简至繁,由繁至简,这是随着道教的兴衰而变化的;二是认为道教戒律的发展和道教教团的发展关系密切。

故而唐以前至唐的道教戒律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

而相比较前代,唐代时期的道教戒律已经逐渐充实,有着大量详尽的清规教条,规定了道教徒入道必须持戒。

这制约了道教徒的行为,清正了道教的形象,也由于唐代宫观制度的发展,对于居于宫观的出家道士也有了戒律规定。

但戒律终究只是一纸文书,并非人人都会严格遵守,因此在唐代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少与戒律规定不一的社会实际情况。

同时,道教戒律中所包含的伦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如对忠孝思想的强调,即要求道士们需要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尊敬师长、和睦兄弟等等。

03道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道教自创教后便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历史上有如东汉末年张角率黄巾军起义,又如东晋时孙恩之乱,都是与“五斗米道”有着一定的联系。

而在社会相对稳定太平的唐朝,道教发展得更加迅速,且被尊为国教,道教的影响可以说是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中,对民众的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道教也影响着唐代的社会,包括政治、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

在政治上,道教与唐王朝相互合作,受到皇室的尊崇,而道教也成为唐王朝巩固统治的工具之一。

政府也对道教有着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实行度牒与道籍制度,以更好地管理道士,以免出现滥度的现象。

同时实行了宫观制度,唐代为道士设立宫观,要求道士居住到道观当中,规定每观所度道士女冠的人数。

并且限制住观道士的外出。

而在法律上,也有与道士相关的法律,如《唐律疏议》中有“私入道”条,禁止道士女冠私自入道,而如果道士、女冠触犯法律,则会比俗人的惩罚更重一些。

此外,王永平认为唐政府还通过世俗礼法约束了道教,如按照封建礼教规范要求道士致拜君亲,也以道教內律约束道士,对犯戒的道士进行惩罚并勒令还俗。

可见不仅道教影响了社会,社会也是在影响着道教的。

在文学艺术上,因为有大量的文人与知识分子信仰道教,一些文人常常留宿于道观,与道士来往密切。

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诗词中不仅含有道教的意象,还有着浓厚的道教隐逸出世的思想。

在艺术作品上,如吴道子的作品中描绘的都是衣袂飘然的仙人,或是仙山楼阁,这都体现出了这一时期文人们对于修道成仙的美好想像与向往。

而在日常生活中,在上层贵族中的道教信徒,由于唐初外丹术的盛行,有不少人喜好炼丹和服用丹药以追求长生。

而中下层的民众也会在家中尊奉天尊像,诵读道教经典。

在他们生病时,也不一定会向医生就医,而是选择道士的符水咒法来治病,或者选择入道祈福。

甚至在一些家庭中,会把道学作为家学,家中成员多会学习道经,而家规家训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刘绍云在《宗教律法与社会秩序——以道教戒律为例的研究》中便论述了道教戒律对家规的影响,如唐初《初真十戒》对《太公家教》要求事师如父这一家训的影响,然而反过来道教戒律也受到家规的影响,认为道教戒律伦理思想具有世俗根源性。

唐代时的节庆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节庆三元节便是源自于道教。

三元节分别为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个节日,在道教的传说中认为,这三日是三官大帝的生日,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而三位神祇亦有不同的神力,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其中上元节则为今日之元宵节,从唐代时便有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且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日。

在中元节、下元节时,道士和民众也需设蘸祭拜地官大帝与水官大帝。

且唐代时民间便已有如城隍爷、灶王爷等道教神祇信仰,城隍爷管理一城之事,负责守护城池,而灶王爷则是家中的守护神,负责考察这一家庭的善恶以上报玉皇大帝,善者会得到保佑,而为恶者则会得到惩罚。

而人们也相信供奉这些神仙可以为他们带来福气,消灾解难。

这些带着浓厚道教文化的习俗与信仰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除却在以上所提到的方面,道教的思想实际上也影响了唐代社会。

这一时期有许多官员也信奉道教,其信道入道的原因或有仕途不顺的因素,而道教中的出世思想则为其提供了避世的途径。

不仅男性,这一时期女性信道入道的人数也是较多的。

在高宗时期有太平公主入道为武则天母亲杨氏祈福,还有金仙、玉真公主的入道也引领了一阵公主入道乃至女性入道的风潮。

而究其入道的原因,或为排解丧夫之痛,或因病祈福,亦有出于本身喜爱道教而入道的。

道教中男女平等的思想,亦使她们能够摆脱俗世的伦理规矩,得以逃避不幸婚姻、出门远游,故而有学者认为入道是唐代妇女追求自由的途径,是女性思想的解放。

综上所述,唐代的道教不仅影响了唐代的政治、文化等方面,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使得道教的影响也渗透到唐代的家庭当中。

且实际上,道教在影响社会的同时,社会的世俗礼法等方面也在影响着道教,二者的影响是相互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