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宋朝人,道家南宗第五祖,祖籍福建闽清,因祖父在海南为官,出生于海南。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主考官命他赋《织机诗》,他不加思索,立即赋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诗意奔放,理想满怀。然而主考官却认为他出言骄狂,未录取。

白玉蟾在考场上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后,愤而厌世,因慕道家长生久视之道,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6岁时离家云游,修真于海南儋州松林岭。23岁又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法道术,精于道家内丹和雷法。主要修真、传道于福建福州、宁德、武夷山等地,其主要弟子也大多是福建人。直到今天福建福州、武夷山等地还保留着许多他活动的遗迹。如武夷山止止庵等。

宋嘉定年间(~年),白玉蟾应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宋绍定二年(年),羽化于江西盱江。

白玉蟾著有许多丹经道典和诗词,主要作品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等,诗词首,其弟子彭耜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主要收录于《正统道藏》《四库全书》。

注:白玉蟾书法真迹

不过白玉蟾虽然有着极高的才华和过人的天赋,但是在修仙求道的过程中他还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以勇猛精进之心,勇往直前。虽饥寒交迫,不易其操;贫困役心,不夺其志;他忍辱谦和,身心一如,历经千辛万苦,才最终取得成功。这一点,他在《云游歌》中有过详细的描述。

一、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滋味苦,叫人怎不鼻头酸。二、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不觉行行三两程,人言此地是漳城(福建漳州市)。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初到孤村宿孤馆,鸟啼花落千林晚。晚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渐渐来来兴化军(福建莆田市),风雨萧萧欲送春。惟一空自赤毵珉,囊中尚有三两文。行得艰辛脚无力,满身瘙痒都生虱。茫然到此赤条条,思欲归乡归未得。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

白玉蟾祖师开始云游时,身上只有了三百文钱,出门不久后钱便花完了,走到福建漳州的时候,连身上的衣服都变卖完了,走到福建莆田的时候,只剩下口袋里的两三文钱和随身的一柄伞了。这时正值清明时节,每日下雨,路上泥泞难走,风吹雨淋,苦不堪言。已经饿肚子饿了十来天了,全身长满了虱子,想要回去,也回不去了。

三、来到罗源兴福寺(福建福州市罗源县),遂乃捐身作仆儿。初作仆时未半月,复与僧主时作别。火云飞上支提峰(福建省宁德市霍桐支提山),路上石头如火热。炎炎烈日正烧空,不堪赤脚走途中。一块肉山流出水,岂曾有扇可摇风。且喜过徐三伏暑,踪迹于今复剑浦(福建南平市)。真个彻骨彻髓贫,荒郊一夜梧桐雨。黄昏四顾泪珠流,无笠无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晓,村翁不许住檐头。闻说建宁人好善(建宁府就是今天的福建省建瓯市、武夷山市、建阳市等地域),特来此地求衣饭。耳边但闻惭愧声,阿谁可具慈悲眼。忆着从前富贵时,低头看鼻皱双眉。家家门首空舒手,哪有一人怜乞儿。

又走了十几天,来到了福州北边的罗源县,这里有个兴福寺,白玉蟾祖师想在此处落脚,便在这里给僧人作奴仆。但是他于寺中所看到的僧人,都不是自己想要拜访的那种有真修行、有真功夫的明师。于是住了不到半个月,他便离开兴福寺,前往位于福建宁德的道家三十六洞天之首,霍桐洞天支提山访道,这时候的支提山正是最热的时候,路上的石头被太阳晒得滚烫,白玉蟾祖师没有鞋穿,赤脚行走,双脚磨出血泡。

后来他又去了福建南平、建瓯、建阳等地,穷困潦倒,到处被人鄙视、嫌弃,尽管如此白玉蟾祖师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追求,随后他又去了道家第十六洞天福建武夷山,武夷山当时确实有许多道士在修炼,但却都嫌弃他是个乞丐,认为乞丐入道只是为了糊口,并非真心修道,非常看不起他。武夷山不收留他这样的乞丐,有一个戴着黄冠的道士责骂他,说他这样卑贱的人,只会玷辱武夷山的名声。道士给了他一些残羹馊水,让他吃完赶紧离开。白玉蟾祖师悲泣下山,离开福建,又想去张天师的祖庭江西龙虎山。

从诗歌描述来看,白玉蟾祖师最早云游的目的地应该是道家的第一洞天福建宁德霍桐山或者第十六洞天福建武夷山的,可惜这些地方都容不下他。

四、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繿缕。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熟水,道我孤寒玷辱伊。

离开福建,到了江西鹰潭龙虎山,道教圣地张天师府。这里是道家正一派的祖庭,南方道教的中心,皇帝御赐“掌天下道教事“的地方。这里的殿堂高大雄伟,这里的道院宽敞舒适,然而那么大的上清宫,却也容不下一个白玉蟾。知客老爷嫌弃他衣衫褴褛,没有收留他,白玉蟾祖师最后也只能无奈的离开。

五、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云游不觉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风颠。旧游经复再去来。大事忽忽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师问。于今历练已颟顸(音:mānhān,指糊涂马虎),胸中不着一点闷。记得兵火起淮西,凄凉数里皆横尸。幸而天与残生活,受此饥渴不堪悲。记得武林天大雪(今浙江杭州市),衣衫破碎风刮骨。何况身中精气全,犹自冻得皮迸血。又思古庙风雨时,香炉无火纸钱飞。神号鬼哭天惨惨,露冷云寒猿夜啼。又思草里卧严霜,月照苍苔落叶黄。未得些儿真受用,如何禁得不凄凉。

白玉蟾祖师从龙虎山出来,经过饶州,渡过鄱阳湖,来到了南京。那时的南京叫作建康。当时国家战乱不止,山河破碎,宋、金在淮西交兵,白玉蟾祖师在长江边看到军队渡江而去,浩浩荡荡,金戈铁马,秋风惨烈。这种情景,他一直难以忘怀。走在路上,他看到路边到处是尸体,四野的田亩都荒废了,没有人耕种,一片凄凉之相。白玉蟾祖师又徒步进入浙江,来到了杭州,这里是皇帝的“行在”,当时已经到了寒冬,气氛阴郁。杭州城刚下了七天的大雪,四野都是一片雪白,白玉蟾祖师夜宿城外的古庙,晚上寒气入骨,实在难熬。还好自己之前有修炼过道家的内气功夫,能保身体内的精气神不丢失,才没有被冻死,但仍然难免被冻到皮肤裂开,血肉模糊。

白玉蟾祖师到处寻仙问道,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多少次昏倒在荒草之中,又有多少次行走在冷月之下,艰难跋涉了这么多年,到最后也没遇见一个真正有修行、有道法道术真功夫的师父。他自己这些年,也没练出内丹,也没悟了道,只是这一路苦行,他没有半点松懈之心。他安慰自己说:“修道大事,切莫自怨自弃。如果我真的有神仙的缘分,前程自然会有明师指路。”

六、

偶然一日天开眼,陈泥丸公知我懒。癸丑中秋野外晴,独坐松阴说长短。原来家里有真金,前日辛勤枉用心。即得长生留命诀,结茅静坐白云深。炼就金丹亦容易,或在山中或在市。等闲作此云游歌,恐人不识云游意。

直到有一天,仿佛老天开眼了,他碰到了道家南宗第四世祖陈楠。陈楠祖师,号翠虚真人,有个绰号叫“陈泥丸”,他擅长道家内丹、雷法、和道医治病,常搓泥丸为人治病,无不药到病除。陈楠祖师怜悯他访道的勤苦艰辛,便告诉了他一些修行的方法,两人又一路来到了广东罗浮山。在罗浮山,陈楠以金丹火候秘诀传授与他。白玉蟾接了陈楠祖师的法脉,正式成为道家南宗金丹派的传人。

此后白玉蟾祖师又云游、修炼多年。终于炼成了金丹、雷法的最高境界,悟透了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他说:“我到人间未百年,恰如顷刻在三天。向来我本雷霆吏,今更休疑作甚仙。”

陈泥丸祖师升仙之后,白玉蟾祖师再次来到武夷山。他长期居住在武夷山收徒讲学,建立了南宗的道团组织。这时候,他已经仙名远播,各处名山都请他前去讲道。在龙虎山,天师张宗演将他奉为上宾;在玉隆万寿宫,适逢皇帝降御香建醮于玉隆宫,请白玉蟾“为国升座”;在湖北九宫山,皇帝让他在瑞庆宫主持国醮,有神龙见于天。其后的种种荣显,不可具述。

真正修道,不受尽人间的苦,就难以“任道”,没有白玉蟾的浪迹天涯云游访道和艰苦实修,就不会有今天通天彻地的大道之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