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时期,道教自民间兴起。经上千年演化发展,道教分为几大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江西龙虎山正一道(又称天师道)、终南山全真派、茅山上清派等。
到了近代,龙虎山天师道第63代天师张恩溥为政治因素牵累,随国民党败走台湾,于年12月在台北去世。
张恩溥死后,其继子与本家堂叔为争夺掌门之位,置天师道内部事务于不顾,使台湾天师道因后继无人,陷入混乱。
时局动荡,嫡系血脉台湾病逝,代理天师力排众议执掌门户
正一教也即正一道,又称天师道,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分支之一。东汉顺帝年间,沛国丰县人张道陵在鹄鸣山(一说鹤鸣山)著书立说,创立道教。到年张恩溥接任天师时,已历62代。
张道陵为发展壮大本门教派,北上陕西终南山,随后又游历各地,广收门徒,学费仅为五斗米。
因此当时人也称道教为五斗米教,尊张道陵为“张天师”,天师一系也由此而来。
张天师晚年前往今江西附近,在云锦山炼丹修仙。
《龙虎山志》曾记载:“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以山名。”
云锦山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龙虎山,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师府祖坛所在地。
张道陵羽化后,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接任天师,在四川汉中等地宣传道教,其中张衡被后人称为嗣天师,张鲁为系天师。此后则统称为第x任天师,世袭罔替。
张鲁当时占据川蜀,天师一脉在当地很受尊重。曹操南征蜀地,为笼络人心,授予张鲁阆中侯一职,官拜镇南将军。
到第四代孙张盛继任天师后,携全家人南下江西,回到鹰潭龙虎镇,不久迁居到龙虎山上,继续宣传道教。
从张盛开始,龙虎山成为历代天师居住之所,张盛及其后人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天师府。
又因天师之位只能由上一任天师所生的嫡长子继承,龙虎山天师居所也被称为“嗣汉天师府”。
张盛定居龙虎山后,正一道在南方发展兴旺,“张天师”一词也成为该教派继承人专属用语。
每一任天师继位时,须手持天师信物,由教内长老确认为嫡系血脉,才可开坛受箓,成为真正的天师。
但直到两宋,天师称呼还只限于民间及教内自称。
蒙古入主中原后,忽必烈接见第36代天师张宗演,令他领导江南道教,并亲赐“嗣汉天师”称号,天师终于成为从民间到官方,普遍公认的道教第一大派正统领袖。
到了近代,正一派逐渐式微,天师之位传至63代张恩溥时,恰好赶上国内战争频发,张恩溥不得已,在龙虎山深居简出,极力避免与政治人物接洽。
然而当时国民党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年底,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于是动起“釜底抽薪”的主意。
他派手下在各大城市想方设法搜刮财富,同时威逼利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随他一同撤往台湾,不服从者被秘密暗杀。
张恩溥面对蒋介石的威胁感到心惊肉跳,为了保全自身与家人,只得违心同意前往台湾。
年12月,张恩溥匆忙收拾好天师信物,登上国民党船只,离开大陆。
来到台湾后,张恩溥仍然以天师道第63代传人的身份从事传教活动。
年,台湾道教协会成立,张恩溥出任协会会长,同时设立“嗣汉天师府”办事处。其堂侄张源先作为得力助手,也在协会内任职。
年到年,张恩溥在天师位置上竭尽所能,聘用道行高深者为大居士,率领代表团访问东南亚国家,建立中华道教总会整理道学经典,与其他门派互通往来,远赴外国布道。
年,张恩溥从菲律宾率团归来后,在台北市北投区私宅一病不起,于12月25日去世。
张恩溥也就此成为大陆宗教界,尤其龙虎山天师府,正统承认的台湾地区最后一任天师。
张恩溥羽化后,天师之位按理应由嫡长子张允贤继承,但张允贤早在赴台后前几年就已去世。
道教协会内部很快想到了留在大陆的二儿子张允康,但当他们派人与之取得联系时,得到的回复是:父亲毕生看重的天师道不过是封建迷信,科学才能真正拯救国家。
协会仍不死心,试图多次劝说他回心转意,作为科学家的张允康烦不胜烦,索性将来访的所有长老一律拒之门外。
见嫡系血脉继承已无可能,张源先提出,当初张恩溥在大儿子去世后,让自己退学进入协会,接管宗教事务,临终时也有过口头遗嘱,将天师之位传给自己。
此事不知真假,权衡利弊后,长老们只能同意由张源先担任一段时间的代理天师。
暗潮汹涌,各方势力轮番登台,天师之位势在必得
张源先在台湾道教协会内部任职多年,能力与手段都是有目共睹,为道教长远发展考虑,大部分人同意由他担任代理天师,稳住人心。
张源先就此登上天师之位,期间他召集名家补全天师世家谱系,并在年10月,以家族会议的名义宣布将在次年正式接任第64代天师之位。
这一接就是30多年。
年,台湾道教协会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声称自己是已故天师张恩溥之子张美良,且手中握有信物,还宣称张源先这个天师身份是冒名顶替。
此事在协会内部迅速掀起波澜,张源先本人更是大为吃惊,但78岁的他大限将至,无力与张美良在天师真假问题上再起争执。
但教中长老对张美良真实身份持怀疑态度,张美良见状,拿出了天师府祖传信物之一的阳平治都功印。
阳平治都功印传说是祖天师张道陵所留,多年来一直作为继承信物之一被历代天师保存。
而张道陵是西汉留侯张良八世孙,阳平治都功印又是开国皇帝刘邦赠予张良的,可说意义重大。
张源先继位时,也只是以代理天师的身份主持教内事务,年他在台南市天坛受箓时,因手中没有任何信物,其“第64代天师”的继承人资格始终得不到教内所有人认可。
原本按照正统天师道继承规矩,天师继位必须手持三样信物方可继承,分别是:宝印、传箓宝剑和符箓。
但来到台湾后,不知是何原因,三样信物全部不知去向。
张美良拿出阳平治都功印后,众人一时哑口无言。
经协会调查,他母亲也确实是张恩溥的继室,加上当年10月,自封64代天师的张源先在家中去世,教中长老再没有了反对张美良的理由。
就在张美良信心十足,以为天师之位稳收囊中时,一位名叫张道祯的的老人站了出来。
张道祯是已故天师张恩溥的本家堂叔,按天师顺位继承制度,他本有可能成为第64代天师,但张源先早有准备,担任代理天师不到两年就牢牢掌握了教内大权,随后当上天师,三十年里勤勤恳恳治理教务,使张道祯心机枉费,数十年努力付诸东流。
张美良出现之后,张道祯对他能拿出阳平治都功印也感到十分惊讶,他心知这枚宝印世存多枚,张美良手中的未必就是真品。
在教中上下为继承人问题再度争吵不休时,张道祯却悄悄退出众人视野,派人寻访张恩溥前妻下落。
揭发真相,本家堂叔欲乘势上位,台湾道教再陷混乱
年12月,张道祯收到手下消息,信心十足出现在正一道内部会议上,面对同样信心十足、志得意满的张美良,张道祯抛出了他的杀手锏。
张道祯指出,张美良本名胡美良,母亲是张恩溥来台湾后迎娶的第二任妻子。她在嫁给张恩溥之前曾育有一子,养在前夫家中。
孩子成年后,从母亲口中得知了继父的身份,于是想方设法向她要来了张恩溥留下的阳平治都功印,改胡姓为张姓,企图瞒天过海,以张家人的身份混进正一道,成为“天师”。
也就是说,张美良是张恩溥的继子,并不是正统的张家人。
张道祯揭露真相后,在场所有长老都目瞪口呆,张美良试图辩解,见情势对他不妙,应付了几句连忙溜走了。
正一道再次失去天师继承人。
随后,张源先之女张懿凤声称自己可以参选天师一职,被教中长老驳回,理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观念如何推陈出新,天师继承人必须是男子。
张懿凤之后,有自称祖父是62代天师第五子的张意将也试图接任天师,均被长老驳回。
见此情形,张道祯提出,自己可以接任天师,暂时渡过眼下难关。
有张源先的案例在前,天师道众人对张道祯的心思一清二楚。虽然张道祯揭发继子真相有功,但他年事已高,即便接任天师,也做不了太长时间。三五年一过,天师道依旧会再度陷入混乱。
张道祯强压怒气离去,开始私下贿赂、收买教内拥有较高话语权的众多长老。
年,他不顾其他成员反对,在天坛举行受箓仪式,强行接任第65代天师。
但张道祯此举并未得到台湾道教协会的认同,岛内普通道士也坚持只有张恩溥是龙虎山天师府的正统血脉,张源先因既无信物也非嫡长子身份,算不上第64代天师。
几方势力争吵不休,使台湾本土道教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正一道在民众中影响力逐年下降,不复往日风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地区正一道的发展。
张恩溥远走台湾后,留在龙虎山上的都是妻儿老小,一时无人接替他的正统天师之位。
改革开放后,他留在大陆的外孙鲁金涛,于年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推荐,进入北京中国道教学院学习。
年,鲁金涛以优异成绩从学校毕业,婉拒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江西龙虎山,改名张金涛,接过天师府重担,与台湾的张源先遥遥相对,成为大陆地区教众接受度较高的嗣汉天师府主持。
但张金涛在官方通报中并不是以天师身份出现,而是以社会团体组织主要负责人的身份,为天师府奔走,只是直到现在,大陆地区提到第64任或65任天师,往往想到这位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
台湾地区,张源先对张金涛的身份十分不满,认为自己才是龙虎山正统的64代天师。
在八十年代,他多次向岛内民众表示,自己遵从第63代天师张恩溥遗嘱接任天师一职,与张金涛这种“外姓”家族的“冒牌货”完全是两回事。
张源先也表示,自己坚决不承认大陆地区的正统性。
但实际上,张源先的想法其实并没有依据。
自两宋以来,一直到晚清,天师之位必须要经历代统治者承认,予以正式封号才算完成“接任仪式”,张恩溥在年受箓成为63代天师时,晚清早已不复存在,册封他“天师”称号的是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北洋政府的其他首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讲究科学,主张破除迷信,人民政府对张天师家族不再进行“册封”。
因此,张金涛在各种官方文件中,都是以龙虎山现任住持的身份从事各种活动,本人称不上是“第x任天师”,只是民间为表尊敬,仍按传统习惯,偶尔尊他一声“天师”罢了。
也因此,张恩溥就成了海峡两岸共同认可的第63代天师,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是“末代天师”。
回想起来,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江西上清镇就有歌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
歌词暗示了天师道在张恩溥这一辈必将有大事发生。
现代人虽不再将这些片言只语作为科学的评判依据,然而道教经典中,《易经》曾提到第63卦为既济卦,意“盛极而衰、功德圆满”。
冥冥之中,天师道的命运与这封卦象相对应,折射出了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荣辱与风雨往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