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48.html

依山面江,一字排开的五座洞穴,究竟是“蛮洞”还是“仙居”,曾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大渡口区百花社区一带的居民。直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才最终揭开了其“崖墓群”的身份。随着保护工程的顺利竣工,其所在的九宫庙街道将联合相关部门,下一步将打造当地一道独特的旅游景观。

建于东汉,距今约年

九宫庙街道百花社区位于长江北岸。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辖区内的思源公园看到,海拔米高的沿江峭壁上,依次分布有5座墓室,墓门和墓道均保存完好。其中,4座位于思源公园南侧,坐西北朝东南,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另一座位于思源公园西南角,坐北朝南。

斑驳陆离的崖墓群,崖墓形制较为一致,均为单室墓,门楣石壁凿痕清晰,形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底部多有排水沟。而在每座崖墓的墓口,分别有两层或三层门楣,门楣石壁纹路清晰。不仅如此,还设有专门的墓道,分别长2~5米,宽1.5~2.5米。

随行的百花社区副主任夏玉琴介绍,这些洞穴是在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发现的,当时它们或掩埋于乱石杂草中,或暴露于岩层崖壁之间。“紧接着,市文物考古所对这些洞穴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夏玉琴说,经专家多方面的实地考察鉴定,最终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原来,这是东汉时期的崖墓群,距今约有多年的历史。

主人难定,或为家族墓

“这个崖墓群被专家命名为‘百花村崖墓群’。年2月,它成为我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介绍说。不过让李国洪倍感遗憾的是,作为全区现存形制最齐全、保存较完好的东汉中晚期崖墓,墓主的身份到现在都不能确定。

李国洪回忆,当时文物普查队伍考察时,发现墓室内已空无一物,连棺木也不见了。在墓室内外石壁上,残留着大量撬盗凿痕,而且年代久远。“显然,该崖墓群在早期即遭遇盗墓贼撬盗,因此未留下任何随葬古物,再加上崖墓群长期自然暴露于旷野中,风吹雨淋,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水侵蚀、风化等情况。”李国洪推测,综合地势选择、开凿方式和墓室设计来看,墓主人的智慧可见一斑,而从墓群的整体朝向和风格来看,很可能还是家族墓。

依山面江,符合传统风水学

为何要把人安葬在高处绝壁?九宫庙街道宣传负责人程华勤对此专门查阅了相关史料,最终,说法有三。“有学者认为,此处临近一条发源自八桥镇的葛老溪,据传与仡佬族的一些习俗有关。”程华勤介绍,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巴人先民的二次葬,建在高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野兽洪水的侵扰。所谓二次葬,指人死后先让其皮肉腐烂,然后拾其骨洗干净后装入木棺,放置穴中。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安葬在高处是因为高处防腐、防盗、防灾害,便于保存尸骨,反映了先民祖先崇拜灵魂升天等宗教观念和文化心理。”程华勤接着说。可在当时,陡峭悬崖有很多,古人何以会选址此处建造崖墓,程华勤给出了自己的推断。首先,崖墓群位于长江沿江台地上,居高临下,依山面江,这非常符合传统风水学上墓葬选址“前有照、背有靠”的原则;其次,崖墓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略加修整,即可成型,这也是巴人先民滨水而居的生活习惯的反映。

保护工程已完工,文物价值高

“年2月,百花村崖墓群被大渡口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对研究重庆地区古代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大渡口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资料,对研究重庆地区古代墓葬形制的演变及葬制、葬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大渡口博物馆工作人员朱靖远介绍。

为防止崖墓群遭进一步破坏,由大渡口区文化委牵头,区民宗办、九宫庙街道办共同参与,于去年底启动的百花村崖墓群保护工程,目前已顺利竣工。“工程包括文物本体保护、周边非法燃香点治理等方面,修建的保护围墙面积达平方米。”朱靖远透露,目前,包括九宫庙街道在内的相关部门,拟结合旅游,将百花村崖墓群打造成一道独特景观。

“蛮洞”和“仙居”有史料支撑

百花村崖墓群地处曲径通幽的悬崖峭壁之上,脚下滚滚长江浩瀚东流,千年如一日。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中得知,在被考古工作人员正式揭开面纱之前,当地对崖墓群的来历有着好几个版本的传言。

今年年过八旬的杨树成,家住九宫庙街道新工社区,年少时还曾和伙伴们一起,在崖墓群周围玩耍。“有可能是古时外地逃难来的‘蛮子’开凿,所以被称为‘蛮洞子’,还有人称这里是‘神仙坎’,是当时的神仙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杨树成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在大渡口博物馆提供的史料中便有支撑。崖墓俗称“蛮洞”,汉代流行于四川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事死如生”的厚葬观。《后汉书·冯衍传》著:“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这又给崖墓又被蒙上了神奇色彩。还有一种依山为陵的陵墓,也被称为崖墓,在汉代就有一些王陵是崖墓,如河南永城芒砀山梁王墓。

探秘川渝地区崖墓之谜

一般认为,崖墓作为帝陵兴起于唐朝,采用者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其昭陵玄宫就是开凿了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凿空,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崖墓”。

崖墓在中国分布很广:已知有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等13个省市,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不仅道教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是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

年9月,在四川内江市隆昌县元咀村上坟坝,发现一座距今近年的东汉崖墓,并出土了陶俑、陶罐等文物。其中,一只憨态可掬的“萌宠”——陶狗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