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樟树市,往东南约40里。走着走着,就下起雨来。小雨微茫,山色空朦,偶遇一幅烟雨画卷,教人想唱“秋风里个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樟树市区

细雨湿流光,沾衣看不见,阁皂山的白墙青瓦倒映在石板路面上,分外清晰。当游人走过时,就像触动樟树最敏感的神经,这些倒影便兀自在秋风中凌乱。阁皂山自宋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美誉,被樟树人尊为道教和医药的圣地。

阁皂山门

樟树是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筑卫城、吴城遗址可以证明。樟树是千年药都,曾名列江西四大名镇,在阁皂山上就能追寻到他的脉络。阁皂山又称葛岭,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人称“清江碧嶂”。

阁皂山

“阁峰缥缈入云端,积雪犹封礼斗坛。“相传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筑坛立灶。他炼丹八年,得“九转金丹”,终“服丹飞升”。阁皂山教派主要修习《灵宝经》,因此而被奉为道教“灵宝派”祖庭,与龙虎山、茅山齐名。

阁皂山阁皂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葛玄又称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道教四大天师。至东晋时,葛仙翁侄孙葛洪也曾到阁皂山修炼。

药名联

葛洪是医学和药学大家,所著《抱朴子》为道学经典,《肘后备急方》为医学经典。《肘后备急方》载:“尸疰[zhù]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淋沥,沉沉嘿嘿,不得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注易旁人,乃至灭门。”

天齐堂药业手工切片

“尸疰”即现代医学上的结核病,而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医学家,可谓发现“结核病”的第一人。同时,他已经意识到各种急性传染病,不是“天刑”,而是由外邪入侵所致。譬如,他对天花、恙虫病、狂犬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症状和预防治疗都有记载,甚至有些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药都博物馆镇馆之宝针灸铜人

祖国医学向来有“巫医同源”之说,而道家又“亦巫亦医”,所谓“长生不老”、“益寿延年”、“白日飞升”者,其修炼过程就是对身心和医理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很可能是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整理汇编而成。所以道教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上古岐伯,到葛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莫不如是。甚至后世文学作品中,道士不仅会医病疗伤,而且通常随身携带灵丹妙药。

约碾子

中国道教史将两葛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教“圣地”。唐高宗仪凤年间,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又因阁皂山在医药学标志性意义,樟树人将其视为樟树药业的发源地和樟树药帮的“祖山”。

阁皂山

樟树中医药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药摊、药墟、药市、药码头,一直到南北药材集散地,称“药不到樟树不齐”。明清时期,樟树药帮向外扩张,“樟树药帮”名满天下,人称“樟帮”,与“京帮”、“川帮”鼎立多年,谓“药不过樟树不灵”。《清江县志》载:“樟树镇江西一冲会也,山水环绕、舟车辐辏,为川广南北药物所总汇。”

古药码头场景

我参观过樟树“仁和药业”“天齐堂药业”“仁翔药业”。“仁和”规模最大,名头最响;“天齐堂”为中药加工炮制企业,坚持以手工切片和炮制;而“仁翔”则秉承药都樟树的传统功能,是现代化药品存储和物流企业,“仁翔智能化分拣仓库”与昔日码头上的人工分拣有着天壤之别。

仁和医药

小雨怡人,山景奇幻,游客络绎不绝。过一天门,沿途有御道、朱熹桥、鸣水桥等古迹。鸣水桥保存完好,距今已余年,是江西省有明确纪年的三座北宋石桥之一。“著衣台上三冬暖,鸣水亭前六月凉”,谓此地冬暖夏凉也。朱熹、文天祥、解缙、黄介民等人都曾登阁皂山,且多留题章。

阁皂山鸣水桥阁皂山鸣水桥

继续上行,在满地黄叶中看见大万寿崇真宫牌坊,是为阁皂山核心景点。现存宫观为年重建,院落三进,沿中轴线依次是灵官殿、祖师殿、昊天殿,两边亦有钟楼、彭楼及其他偏殿。规模还算宏伟,但与北宋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所载“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自是不能相提并论。

阁皂山崇真宫

崇真宫左侧即紫阳书院,红墙青瓦,煞是醒目。据说门额“紫阳书院”四字为朱熹手书,进门左边有株银杏树,也系朱熹种植,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紫阳书院原称“道德宫”,按“灵宝派”道义供奉儒道释三教偶像。朱熹号称紫阳先生,曾两次在“道德宫”讲学,故又名“紫阳书院”。

阁皂山崇真宫阁皂山崇真宫

古人讲读书、修行,阁皂山有古桥、书院、道观,是否暗示行万里路,读书卷书,才能修得正果?如此说来,阁皂山的确是一方宝地,可读书,亦可修行。

阁皂山紫阳书院

山风吹来,几片银杏叶子嘀溜溜乱转,随即落到肩头。一叶落而知秋,再过几日,这些扇子似的精灵恐怕就要黄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