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隆安县举行的“那”文化旅游节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周建庭摄)
每年5月,在隆安县举行的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上,神秘古朴的娅怀洞、风景秀美的龙虎山、四季迷人的布泉河、变幻莫测的更望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还有穿越古今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吸引着10多万名游客到“那”乡,寻“那”味,赏“那”山水。近年来,隆安县通过推进“非遗+”,搭建文旅融合平台,让体验者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
近年来,隆安县共收集非遗线索条,经过分类、筛选和归档,录入电子文档信息库和汇编成书条。截至目前,隆安县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项。共挂牌有13个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建立了“红良打铁技艺”“隆安壮族排歌”“更望湖壮族歌圩”“古潭邕剧”4个非遗保护工作平台;“红良打铁技艺”1个非遗传承示范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
推行“非遗+旅游”,搭建文旅融合新平台。隆安县非遗展厅内设图文展示区、视频播放区和实物展示区,通过图文介绍、实物展陈、媒体播放等形式,对全县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重要价值等内容进行展示。此外隆安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让非遗活动走进景区,利用“那”文化旅游节和更望湖壮族歌圩,在金穗生态园、龙虎山景区和更望湖举办非遗展演和非遗产品展示,让非遗“活”起来,实现公共文化与旅游景点的新融合。
推行“非遗+节庆”,掀起本土民俗活动热潮,带动旅游新浪潮。隆安县指导各乡镇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那桐壮族农具节(农历四月初八)、南圩“2·19”建街节、布泉更望湖壮族歌圩、屏山“3·19”传统歌圩节、丁当“5·5”民俗节、城厢“5·13”民俗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带动本土旅游新热潮。同时,隆安县将非遗延伸到旅游景点,充分调动非遗保护人才队伍的积极性,通过节假日开展非遗展演、非遗美食展、非遗摄影图片展、非遗体验专区等活动项目,把非遗带进旅游景区、融入旅游活动,让广大游客在景区就能感受隆安丰富多彩的非遗。
推行“非遗+原创”,打造“那”文化品牌。隆安县每年积极扶持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扶持指导每支队伍编排创作非遗特色文艺节目,结合当地民俗节庆开展群众文艺展演,初步形成了村村有阵地、乡乡有舞台、月月有活动的格局。打造非遗文艺精品力作,隆安县结合非遗项目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创编文艺作品,创作出舞蹈《担·壮汉》《红良打铁·铸》《玉浆·豆腐酿》、音乐《请你跟我去那乡》《丰收的季节》《相聚更望》《梦中的布泉河》等多部艺术精品,并在自治区、南宁市文艺会演、文艺大展演上屡屡获奖。
推进“非遗+文创”,丰富文创产品带动乡村文化旅游。隆安县在创建“有灵魂”的乡村文化上下功夫,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打造一批乡村非遗技艺文创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符号。如在隆安壮族织锦技艺、隆安构树造纸技艺、雁江粉利制作技艺、布泉酸鱼制作技艺等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中提炼出极具特色的非遗符号,打造一批根植于乡村沃土、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非遗工坊,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创新开展非遗文创大赛和传统技艺研学。通过“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体验者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
此外,隆安县积极拓展非遗文化场所的旅游服务功能,把具备条件的非遗场馆打造成为“文化客厅”。建立非遗旅游人才“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合作模式,逐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精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南宁日报记者莫岚远通讯员韦蔚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