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龙虎山志》和《留侯天师世家宗谱》记载,“天师道”的印分为三类:一为帝王所赐之印,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年),赐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正一元坛印”,明成化三年(年),赐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阳平治都功印”;明弘治十年(年),赐四十七代天师张原庆“正一嗣教大真人”印章和“法祖心印”;明万历五年(年),赐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宗传”印和“龙虎山元坛印”。上述史载诸印,皆毁于清代康熙十五年的兵灾之中。
二类为家传法印:1、祖造玉质阳刻叠篆体大“阳平治都功印”,此印为元代所制,印面为12.3厘米见方,通高6.4厘米。2、祖遗玉质阳刻叠篆体大“阳平治都功印”。此印为清代所制,印面为12.2厘米见方。3、祖遗玉质叠篆体小“阳平治都功印”两枚,此印所制年代不详,印面一枚为5.5×5.3厘米,通高5厘米;另一枚为5.4×5.2厘米,通高4.3厘米。4、祖遗骨质阳刻楷体“嗣汉天师府”印。此印所制年代失考,印面为长方形,尺寸为8.2×1.8厘米。5、祖遗石质阳刻楷体“天师”印。该印所制年代不详,其印面也为长方形,尺寸为9.8×5.6厘米。6、祖遗骨质阳刻篆体“元始灭灾万神雷后之印”
三类为符印,其形制有上述两种印的样式,但其印文多为阴刻,并且符印上的文字、字体怪异,考识困难。尽管如此,乃可依其字之象形、形意或依其字、图的数量多少分定印其之名。1、铜质阴刻“神霄玉文之章”。该印为宣和年间铸,其印面为7.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印面有蝌蚪纹。2、铜质阴刻“佩五神符”。该印所制年代不详,印面尺寸略为长方形,为4.9×5.1厘米,通高4.2厘米。3、铜质阴刻“白文四道符咒”印两方,均为圆角方印式。其中的一枚有分格线,其所制年代不详。其符印之字形,似山峰起伏状的“几”字头,“几”字头内各有一同心圆,于是其形似“风”或“凤”字。符印的印面为7.2厘米见方,通高6厘米;另符印之字形乃似山峰起伏状。符印面为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4、玉质阴刻“白文八道符咒”印,所制年代不详,印面有八个“雨”头字,尺寸为9.7厘米见方,通高8.9厘米。
上述诸印,都是年由江西贵溪县人民政府移交给江西省博物馆,至今仍收藏在馆内。
“天师道”的印,其印质多为玉、石、铜质,少数为骨或铁质,其印背鼻钮之形象,以瑞兽题材的圆雕蹲龙、螭虎、伏虎和卧鹿等为主,少数为方形、拱桥形和圆拱形。
“天师道”的印,其大小有别,样式各异,而且质地都很贵重,有罕见的冻石,稀有的骨种,更多的是价值连城的晶莹美玉。其篆体严整丰润,钮式或龙或虎或鹿,体现了“天师道”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神权之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