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03781.html

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中心街、立新街、塔前街交叉处,曾立有一座宋末元初建造的石塔,是安仁县民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谢枋得,克复安仁县而修建的。同治版《安仁县志》卷七“古迹”记载:市心塔影在县治西市。旧志:宋谢枋得克安仁,邑人立石塔祈安平,即此塔也。世传塔未建时,月夜中隐隐露塔影状倒映市心,塔成故名。

市心塔的塔石,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是江西省弋阳县新政乡儒林里人。幼时读书聪敏,广闻博见,曾师从安仁县崇义乡魁儒汤巾(南宋名臣汤汉的叔父),娶妻安仁县宿儒李梅山之女,嫁长女谢葵英与安仁县崇义乡进士周铨为妻。宝祐四年(),谢枋得参加进士考试,礼部会试时名列第一。在殿试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的对策中,他直率地当殿揭露时弊——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并直言“权奸误国,必亡赵氏”,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右相兼枢密使董槐和理宗皇帝的贴身内侍宦官董宋臣,最后竟被理宗皇帝贬到“二甲第一名”,仅任命为抚州司户参军(掌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的小官)。谢枋得愤然辞不就任。宝祐五年(),谢枋得参加朝廷举办的教官选拔考试,中兼经科,授福建建宁府教授一职,但也没有上任。

宝祐六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南宋。南宋名臣吴潜任江东、江西宣抚使,组织南宋军民在江东地区阻击蒙古大军。吴潜征召并向朝廷举荐富有才干的谢枋得。朝廷授予谢枋得礼兵部架阁之职,由他负责在家乡弋阳、贵溪、安仁一带招募民兵,保卫饶、信、抚三州。朝廷仅以减少地方征税额的钱米来充作军饷,可是兵荒马乱,地方官吏多已逃命去了,到哪里去征收赋税?谢枋得无奈,只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自筹军饷,才招募到民兵一万多人。谢枋得率领这支一万多人的军队坚守信州,直到蒙古军退去。

奸臣贾似道时任丞相兼枢密使,他奉行投降政策,捧币向蒙古军求和。恰逢蒙古大汗蒙哥去世,主帅忽必烈答应了贾似道的条件,率蒙古军北撤去争夺王位。蒙古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打击抵抗派,不仅没有减免当地半点赋税,反而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对此极为愤慨,对贾似道更是深恶痛绝。景定五年(),他在建康当考官时,便以贾似道政事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为此他遭到贾似道的打击,被贬官谪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直到度宗咸淳二年(年)才被赦免放回老家。此后的八年,他一直隐居在弋阳的家中。

公元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年,元将伯颜率元兵大举攻宋。因城破而降的襄阳知府吕文焕,被元廷任命为参知政事,行省荆湖,主动引导元朝大军沿长江东下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进军江东并屯兵建康(今南京)。一路上凡是他的亲戚朋友或老部下,均被诱骗至其麾下。在此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而出。他仗着与当时兵部尚书吕师夔(吕文焕的侄子)私交甚好的关系,应诏上书朝廷,以自己全族性命保举吕师夔,坚信吕师夔可以重用,并请求分兵给他,沿长江各路驻军,任命他为镇抚使,让他便宜行事,以求成功捍卫南宋朝廷。同时自己愿意只身前往江州(今九江),去会见吕文焕,与他计议反正勤王之事。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派他以沿江察访使身份出行。到了江州,吕文焕却已经奉命北归,未能谋面,谢枋得只好无功而返。

迫于大军压境可能亡国的压力,朝廷特授谢枋得为秘书省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命他在信州团结军民,为抗元做准备。这年九月,朝廷又提升他为江东提刑,执掌兵权,并命令他在安仁县城设置提刑司衙门,召集溃军,沿信江河设防,捍卫信州和饶州。谢枋得在江东深孚众望,振臂一呼,八方响应。他很快就召集了数千人马,和安仁县军民里应外合,一举攻下安仁县城,活捉了元朝廷任命的县令李景。这在南宋守军或溃退或投降的形势下,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大事啊。

该怎样庆祝这一胜利呢?安仁县民商量决定:喜逢盛事,立塔以志!塔立在哪好呢?有人说该立在孟津门,因为那里人来人往,是锦江最大的码头;有人说要立在玉真山,因为那里地势高,是锦江最显眼的地方;还有人说要立在兰桥桥头,因为那里交通方便,是锦江最重要的门户。到底该立在哪儿好呢?县民们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秋天的夜晚格外清朗,皎洁的月光照得地面如白昼一般。巡夜的义军在市心十字街口却见有淡淡的影子,如尖塔的倒影,映在地面。市民们忽然醒悟:这市心十字街口距东门一里,距孟津门一里,距北门一里,距兰桥桥头也止一里多一点点,这儿不就是立塔最理想的地方吗?

当年石塔,所在的位置和周边的老房子

地址选好了,钱从哪来?据说有一位僧人首倡,向锦江百姓募捐,筹得银子数百两。银子有了,工匠请来了,石料买来了,安仁县军民像自家办喜事一样,选了个黄道吉日,放了一挂鞭炮,欢天喜地动工建塔。明朝诗人王杰在《市心塔影》一诗中就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招论人祈克复功,浮屠起竖市尘中。

层笼覆地规模壮,一柱擎天气象雄。

标植路歧分左右,影随日月转西东。

几度晦冥烟雾候,极目那能觅故踪。

再说谢枋得的抗元大旗在安仁县城一扯,各路抗元义士纷纷前来投奔,他的麾下又有几万人马,锦江一时成了江东抗元活动的中心。十一月,谢枋得以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之职知信州。这下谢枋得可犯难了:区区几万义军,怎么守信州?他又想到了以前的好友吕师夔。于是,谢枋得派人送信给吕师夔,请他带兵到信州和自己会师,同心协力守卫信州。

德祐二年()正月,已经背叛南宋降元的大将吕师夔与元万户武秀分别率军平定江东地区。谢枋得还蒙在鼓里,以为吕师夔是带兵来协助他防守信州的。他高兴地亲自领着精兵出城前去迎接。出城五里,到了团湖坪,见远处有一队人马正朝安仁县城前进,谢枋得兴奋不已,怕两军产生误会,派前锋先行前往通报,大声呼喊:“谢提刑来了!”“谢提刑来了!”不料对方一支人马极速前进,飞驰而来。到了宋军跟前刷刷乱箭飞射。前锋猝不及防,纷纷中箭落马。谢枋得感到不妙,立刻指挥反击。可是敌军越来越多,宋军如何抵挡得住?箭镞已射到马前了,他只是一介书生,不能披挂上阵杀敌,只好赶快回城去搬救兵。

回到城里,他长话短说,把战场上的情况向投奔他的淮南名士张孝忠作了介绍,请他率领他的抗元义军,赶紧前往团湖坪去迎战。张孝忠赶到团湖坪,谢枋得先前带来的宋军已被叛军击溃。他先组织几百名弓箭手,用飞箭压住阵脚,列阵于团湖坪,与元军相持数日,大战数次,双方互有伤亡,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团湖坪。后来义军箭矢射尽,元军步步逼近。张孝忠一时兴起,大吼一声,挥舞双刀,一马当先,冲进元军阵中,横冲直撞,砍杀元军百余人。义军见主将冲锋陷阵,也一个个冲进元军阵中,以一当十,杀得元军哭爹喊娘。元军抵挡不住,渐渐后退。义军正要乘胜追击,狡猾的吕师夔却派出一支人马绕到义军的身后,在团湖坪高冈上插上元军的赤帜,乱箭飞矢,打得义军措手不及。义军看见身后元军的赤帜,以为被元军包围了,惊恐溃逃,纷纷中箭倒地,尸首遍野,血流成河。张孝忠的马鼻中箭,负痛狂奔,把张孝忠甩下了马背。张孝忠只好步战,直至战死。

张孝忠的战马狂奔至城下,被在敌楼上观战的谢枋得看见。谢枋得痛心地对左右说:“孝忠的战马都跑回来了,想必他是战败了。安仁县城难以坚守,我们撤军退守信州去了。”

谢枋得走了,安仁县城的百姓还在。他们在抗元志士陈羍的率领下,严守城门;箭矢不足,就把石块搬上城墙垛口,做好打击入侵者的准备。吕师夔见安仁县城防守严密,竟沿信江绕安仁县城而过。德祐二年()三月,元军占领了南宋京城临安,南宋政权宣布投降;七月,吕师夔挥师进攻信州时,安仁县城被他攻下。

抗击元军入侵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纪念谢枋得克复安仁县的石塔还是如期完工了。它屹然矗立在安仁县城锦江的街市中心,见证了安仁县军民在民族英雄谢枋得、张孝忠、陈羍的率领下,愤然抗击入侵者这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据见过石塔的锦江镇老人们介绍,石塔不是很大,不足一米见方;共七层,比四围两层店铺的屋脊高一点点;六边形,拆除前基本完好。抗战时日本鬼子的飞机多次轰炸锦江镇,中心的店铺大都被炸,塔却丝毫无损,似有神护一般。

解放初,锦江镇作为余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来往车辆很多,位于街市中心的石塔成了拦路虎,石塔只好拆掉。为了让后人知道这里曾有石塔,锦江镇便把塔正南面到孟津门沿信江河岸一片街道改名塔前街,以示纪念。

作者简介

胡祖荣,年2月出生,余江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第二批文学哲学类文化名人。鹰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市龙虎山道家养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江区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江区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编撰《余江县文物志》20万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出版文化散文集《云锦水》12万字,团结出版社出版。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LSQ01)《千年古县城锦江镇文物景点保护与开发利用》4.6万字。另发表文化散文、人物传记、文学评论六十多篇,计二十万余字。

来源:胡祖荣文/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