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威信等县。

棘(bó)人悬棺

在距宜宾市公里的断岩削壁上,悬挂着多年前棘族的岩葬墓群,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珙县棘人悬棺。悬棺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共有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唯一以悬棺遗迹对外开放的法人景区。悬棺离地十几至五十米不等,最高者达到百米,真是罕见的“空中墓地”。

年,四川省博物馆对麻塘湾的两处10具悬棺进行首次发掘和清理。同时发现了葬地岩画,在国内引起轰动。消失的棘族为何悬棺而葬?刀耕火种年代如何置棺高岸?棘族人是怎样失踪的?红色岩画在讲述什么故事?

神奇的葬制

悬棺是棘族的葬制,当地俗称“挂岩子”。在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行此葬式者居多,至今台湾省红头屿高山族的耶美人。仍在沿用悬棺和岸棺形式安葬亡人。悬棺遗迹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安徽、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较多。就其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种:

一是在岩壁上凿孔,嵌进木桩,悬壁置棺,名曰“岩桩式”。珙县棘人悬棺,多数属此类型。

二是利用天然岩穴,半藏穴内曰“岩阴式”;全置穴内为“岩洞式·。

三是利用岩缝架木梁,沿隙置棺于木梁上,名曰“岩缘式”。大宁河铁棺峡和长江三峡风箱峡高处的悬棺,均属于岩沿式和岩洞式的类型。

四是在岩壁开凿棺穴,置棺于穴内并封口,名曰“岩塘式”,如鹰潭仙水岸悬棺群。

这四种形式都突出“悬”的特点,故统称为悬棺。在我国,后三种类型的悬棺多见,惟有珙县悬棺,多数用“岩桩式”构筑,奇特罕见,被誉为蜀南一绝。

古人为什么要进行岩葬?

关于悬棺的由来有个传说:上古时,畲(shē)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shē)族人的悬棺葬习俗,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

当然还有后人说悬棺=高棺"高官",有升官发财的意思。

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

清代许瓒认为,古人利用雨季水位抬高,用船载棺椁将运进预先选好的洞穴里,等水位降低后,棺椁便留在了悬崖绝壁上。比如江西龙虎山悬棺,这里入葬的古代百越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代。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

也有人提出如果采用机械那么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滑轮机械,古人称呼它为滑车,应用一个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再用一另一个滑轮配合使用,在战国时期滑车就已经普遍使用,技术相当成熟,在战场上和大型农作生产劳动中都被广泛使用,有些富贵人家葬人下棺也会用滑车。《墨经》里面也有记载,滑车可以用绳子控制其力度,一根绳为“挈”,一个绳为“收”,也就是说一个为输出的绳,一个为收回的控制绳。在轱辘的作用下控制力学,但是这一方式也不是完全让人信服。

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

但是不管哪种猜测目前都没有确切证实,这些悬棺至今还是一个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