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笃、笃……”清晨的天师府,游人尚未前来,禽鸟亦没睡醒,只能够在一片空旷清幽之中,隐隐约约听见木鱼的敲击声。秋天的桂花已然绽放,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远处殿堂雕梁画栋,周围木植茂盛繁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身在其间,宛如仙境,一时竟不知东南西北,只能循着木鱼声寻去。
一路循声而行,穿过授箓院,来到天师殿,但见两班道众分列左右,恭对殿中祖天师神像,随着木鱼的敲击声,时而唱诵、时而跪拜,整齐有序,肃穆庄严。殿内,历代天师神像分昭穆排列,环列殿堂两侧,祖天师居中,王长、赵升二真人分侍左右。
东晋高道葛洪著《神仙传》,曾记有祖天师“七试赵升”的典故。第一试其心量,遣人咒骂四十余日,而赵升不退;第二试其心性,遣美女调戏数日,而赵升不乱;第三亦试心性,故意在路上留下一堆金子,而赵升不取;第四试其胆魄,遣猛虎撕咬赵升的衣服,但是并不伤及其身,而赵升不畏;第五试其德行,遣商人故意诬告赵升买东西不付钱,而赵生不辩,只是脱掉衣服抵偿;第六试其善根,遣一乞丐,衣衫破敝,面目丑陋,身流疮脓,臭秽可憎,路人皆避而远之,唯有赵升对其升起了怜悯之心,先是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乞丐穿,又给乞丐做饭吃,最后还赠送了一些干粮。
第七试其道心,祖天师带领一众弟子三百余人登至山崖,崖中有一桃树,硕果累累,不过崖下就是万丈深渊,祖天师对众弟子说,谁能于崖中取桃,便向谁传授道法精要,然众弟子望崖生畏,唯有赵升攀岩而下,取得桃果,却无路可回,于是祖天师忽现三十丈长臂,将赵升给拉了回来。最后,祖天师笑言:“深渊之下,更有大桃”,随而当众从崖边一跃而下,众弟子莫不惊叹悲涕,而后离去,唯有赵升、王长二人留在原地,相互说道:“师则父也,父亲既然投崖,我们又怎能后退?”于是二人也跟着往深渊跳去,竟安然无恙地掉落在祖天师提前搭设好的帐篷当中。最后,三百弟子里面,能够跟随祖天师白日飞升的,也唯独赵升、王长二位真人。今以祖天师七试扪心自问之,且不说道心坚定与否,能不能随师跳崖,就是前面六条测试,笔者是一条也通过不了,惭愧,惭愧。
拜过历代天师以及赵、王二位真人,沿路东行,来到三省堂中厅,此间祀有第30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的画像。除了祖天师之外,历代天师当中名气最大、道法最高的,非虚靖先生张继先天师莫属。
30代天师生于北宋末年(~),字嘉闻,号翛然子,天赋异禀,道教修为深厚,精于符箓,通达内丹,因而能够成功地将符箓与内丹理论融注于雷法修行之中,是为道教诸派公认的雷法大宗师。天师幼而聪颖,9岁嗣教,这个神童天师的形象,曾经被元代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施耐庵融入了文学创作当中,在《水浒传》的第一回,洪太尉到龙虎山请天师,路上遇见个骑牛的道童,却认不出来这就是当时的天师。
神童天师的文学形象来源于历史事实,宋崇宁三年(),年幼的天师应诏赴阙,时年不过十二三岁,宋徽宗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小天师巧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大悦,赐宴而出。次年()五月,复应诏入朝,徽宗赐坐,问道法同异,小天师回答:“道本无为而无不为。道,体也;法,用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无立,二者强名,何异同之有?”其言谈富有道教辩证哲理,深受徽宗赏识。
同年七月,徽宗问政,小天师婉劝道:“陛下宏建皇极,无偏无党,以苍生为念,天下幸甚。”除了进言治国之道,张继先天师又常以符法镇灾,以医道救民,深得徽宗器重,遂而盛名达于朝野。出于对天师的赏识和器重,宋徽宗除了为张继先天师赐号“虚靖先生”之外,还为之赐建私宅,原址建于江西鹰潭市上清镇关门口(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今址位于上清镇中部,南北向,门临泸溪,北靠华山,便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嗣汉天师府”,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殿堂巍峨,规模宏大,依山带水,气势非凡。
靖康元年()金人攻汴,朝廷想到张继先天师早有“赤马红羊之兆”(国家将有灾祸)的密奏,便遣使亟召。而张继先天师深知回天无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县东北,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天庆观时,将印剑付与其叔张时修,作颂而化,时年35岁,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对此,后人多有戏言,称虚靖先生既通内丹,又懂符法,神通广大,怎么年纪轻轻就过逝了?
却不知北宋朝廷多次下诏天师入京受职,却被天师一再推脱,并且早已预言社会战乱,说明虚靖天师对当时的民族政治形势有着准确的预判,所以为避战乱,最后只能以假死推脱。难道君不闻数年之后,萨守坚真人去往龙虎山学道,中途遇见三个陌生人,其中一位为其写了封介绍信,后于龙虎山天师府递之,是为虚靖天师亲笔字迹,遂授萨真人正一雷法。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萨守坚本传》:“萨真君名守坚,南华人也,一云西河人,自称汾阳萨客。……闻江南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及林、王二侍宸道法之高,欲求学法……出蜀至陕,行囊已尽。方坐石闷,忽见三道人来。萨问此去信州远近,道人问所欲,萨真君云:“欲访虚静天师,参学道法。”
道人曰:“天师羽化矣。”萨方怅恨,一道人云:“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旧。当为作字,可往访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间可以自给。”遂授以咒枣之术,曰:“咒一枣可取七文。一日但咒十枣,得七十文,则有一日之资矣。”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与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则搧之,即愈。”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萨拜而受之,用之皆验。一日凡咒百余枣,止取七十文为日用,余者复以济贫。及到信州见天师,投信,举家恸哭,乃三十代天师亲笔也。信中言吾与林侍宸、王侍宸遇萨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尽之文。萨由是道法大显。”
读罢历史往事,笔者不禁感慨万分,恨不能与虚靖天师同时,未能一睹天才真颜,当面请教道法。于是拜过天师,悻悻而去,绕过中厅,走过圆门,地上是一片金黄色的桂花子儿,透过左右两棵郁郁葱葱的桂花树,在正中隐隐约约看见一个牌匾,上书:“敕书阁”,走近,屋檐上又有一匾,上书“阁有经纶”,伴着扑鼻的桂花香,走进阁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约2米高5米宽的长方形木制屏风,其间由三块黑色木板组成,板上以金色小楷刻写了《道德经》五千言,绕过屏风,豁然开朗,只见大厅正中摆满了古色古香的蒲团与矮桌,左右则陈列书柜无数,图书密布,除了道教经书之外,亦含儒佛二家典籍,乃至人文社科、财经政治等等,多由社会募捐而来,预计藏书三万册,是为在未来供龙虎山道教学院师生学习研究的专门图书馆。
经由此间道长招呼,品茗读书,一时间,除了沏茶的潺潺流水声,便只剩窗外桂花树上的鸟儿啼鸣,或近或远,似有似无,于有声之处享无声天籁,则更显清幽。
合上了经书,话别了道长,原路返回,从三省堂中厅沿路东行,绕过走廊,看过假山,便来到了“万法宗坛”的“三清殿”旁侧,殿中供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为道教神仙信仰当中的三清道祖,皆为大道一炁所化而来。元始天尊为宇宙的开创者,无始无终,永存绵绵,生化万物;灵宝天尊,整理并传承了元始天尊所宣讲的无上道法;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在华夏文明史上多次化身,教导众生,其中一次化身是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
1、炁(qi):先天生命能量,在宇宙万物之前,是为宇宙万物的化生来源。
2、李思聪《洞渊集》:“元始天尊即天地之精极,道之祖气,本生乎自然,消即为气,息即为神,不始不终,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不可以理测,不可以言筌,生万化而不宰,化万类而不言,至尊至极,乃曰天尊,居玉清境清微天宫”。
3、李思聪《洞渊集》:“灵宝天尊乃大道之化身,视之无象,听之无声,师事元始天尊,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传教于万国”。
4、《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薇,为飞仙之主。”
殿外东西两侧分别为供奉雷祖和真武大帝的雷祖殿、真武殿,以及门屋两侧的东、西甲子殿。走出万法宗坛,可以看到依照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七棵百年大樟树,每棵樟树都需要两三人方能环抱,宛如七根粗壮的石柱,在顶处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引得禽鸟无数。至于七星屏障之下,则有一方石碑,谓之《仁靖真人碑》,高2.3米,宽1.6米,厚0.39米,整个石刻碑文阴阳两面共字,是为龙虎山道士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弟子吴全节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奉诏而立,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奉诏撰书,记录了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在元朝时期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贡献,迄今近年。
遥想至元十二年(年),36代天师张宗演应诏至大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随行的龙虎山道士数十人,个个生得相貌俊美,其年29岁的道士张留孙身在其中,长得“修髯广颐,状貌甚伟”,因而在召见时受到了忽必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