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沈括《梦溪笔谈》

在历史上,关羽关云长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等传记故事描绘得那么夸张,但也的的确确在那个混乱的三国时代立下了赫赫功勋。例如,迫降曹操后斩袁绍大将颜良,而后千里奔赴刘备;镇守要地荆州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与其同时代的曹操评价其为“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然而,客观的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立下如此赫赫功勋的英雄人物并不在少数。况且这位生前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死后51年才被后主刘禅追封为“壮缪侯”的武圣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如世人皆知的“骄傲”。身为人主的朱元璋就曾评价“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另一位伟人也评价道“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那么,这位生前固然威名赫赫,但死后随着蜀国的灭亡逐渐声名不显的英雄人物是如何再次走上台前,并一举封神,甚至在清朝雍正年间,被尊为“武圣”,与“至圣先师”孔子地位等同,走上“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之路的呢?一切还得从北宋年间开始说起。

自古以来,内陆的盐池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不便、海盐难以运输的古代尤为如此。到了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的北宋时期,盐池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收益甚至到了举足轻重的程度。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曾对当时著名的解州盐池做过详细的记载。而关羽的发迹正与这座天下闻名的盐池密切相关。

民间传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解州盐池减产。皇帝派遣使者前去探明原因,使者却回复“蚩尤作乱”。于是乎,一贯信奉道教的宋朝皇帝向当时著名的龙虎山张天师求援,而张天师深知自己的道行有限,奏请“古代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羽忠勇绝伦,陛下祷告召之必胜无疑”。

皇帝令天师在宫中焚化符箓,召来了当时虽然位列唐宋武庙七十二将却逐渐声名不显的美髯公。美髯公旋即披甲佩剑而下作答:“臣等会齐岳渎阴兵,立助为陛下灭妖!”不过几日,在经历了一番天昏地暗的战斗后盐池水积满如初。,皇上大悦,降旨在解州修建关羽庙。关羽正是凭借着这次“显圣”方才在经历了长达千年的灰暗生活后开始再次于民间扬名。

特别是北宋末年,国家、民族危机沉重,时代在呼吁忠肝义胆之士。著名的“道教皇帝”宋徽宗青睐对蜀国忠心耿耿的关云长,连续四次册封其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将关羽视作忠义的化身,用其作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

而随着元代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略带文学浪漫色彩的写作描写更是将百姓心中原本模糊的忠义形象具体化,让关羽关云长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为其收割了一大批拥趸。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之下,明神宗朱翊钧册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将其彻底推上神坛,成为中国神话传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许是为了迎合汉族文化、获得当时百姓地主的支持。也许是其形象恰好符合自身统治的需要,白山黑水出身的满洲统治者们对关羽推崇更是远超前代,九位帝王都对其进行了加封。清朝雍正三年(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从电影古惑仔中双方都祭祀关帝君的画面我们就不难看出关羽在后世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说句玩笑话,这种情况关帝君该保佑谁呢?难不成谁的火力猛,就保佑谁?

看完,还不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