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中,上清宫和天师府的兴衰不但可视为一部物化的道教历史的缩影,甚至可视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侧影。
上清宫是龙虎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它坐落在贵溪县西南约40公里的上清镇,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即在这里建草庐,晋代改建为“传篆坛”。由于唐代将老子作为唐王室祖先,尊道教为国教,从而使道教得到空前的发展。
唐武宗会昌年间,大肆兴道教抑佛教,毁寺庙、建宮观,敕建了龙虎山道观,赐名“真仙观”,武宗亲自书写了“真仙观”匾额,龙虎山道观因之显名于世。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将“真仙观”赐为“上清观”;“上清”之名由此正式出现。
宋徽宗政和三年又将上清的道观从“观”上升为“宫”,并赐名“上清正一宫”。这时,龙虎山已成为我国南方道教的中心,四方来此学道、住观者常达数千人。
元武宗至大三年将“上清正一宫”改称为“太上清正一万寿宫”。元末上清宫毁于大火,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重建,历四年告竣。明武宗正德三年又加以扩建。
经明代大规模修建,上清宫珍馆林立、金碧辉煌,并以“海内琳宫之冠”而扬名全国。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又改称“太上清宫”,康熙帝曾亲写宫额。
上清宫在兴盛时曾建有二十四殿、三十六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道教宫观之一。和皇宫建筑相似,在规制上仅比皇宫矮一尺。现殿宇楼阁绝大部分已不存,仅清代修建的东隐院和《水浒传》开篇中所描述的那口“镇妖井”在显示它历史上的辉煌和具有的神秘色彩。
据说当年洪太尉开启的这口镇妖井中,原镇着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遂化作百十道金光四散而去,后来,聚而为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轰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还有一说:当年镇妖井中还有十人未及逃出,他们不甘屈服,与张天师大战,结果战败自焚,化为十座巨山,分布于龙虎山上清河沿岸,通称“十不得”,即“莲花石(戴)不得”、“仙桃(石)吃不得”、“云锦(石)穿不得”、“玉梳(石)梳不得”“石鼓(石)敲不得”、“道堂(岸)坐不得”、“纱锭(岩)纺不得”、“楠机(岩)织不得”、“丹勺(洞)盛不得”、“仙女(岩)配不得”。
神奇美丽的道教传说配以惟妙惟肖的造型,令人流连忘返。天师府坐落于上清宫西约二里许,全称“嗣汉天师府”,并称“大真人府”,它是历代天师的住宅之地,是一处王府式的建筑,始建于宋代。
到了明代,朱元璋赐白金十五镒,由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主持翻修天师府。后明宪宗朱见深和明世宗朱厚熜又两次大修,天师府的建筑规模在明代达到极盛,其时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多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箓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家庙、私第(即三省堂)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台、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室等。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雍容华贵、金碧辉煌。
抱柱对联写道“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其三道门的楹联是“西江无双地,南国第一家”,可见其势比王侯、豪华阔绰的气派了。天师府尚存古建筑多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朱红细漆、古色古香。
年天师府又建了玉皇殿,一些重要的道事活动都在此举行。天师府内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中有不同朝代帝王所赐的三块金匾、宋代所铸道教铜镜、一口元代铸的重达的罕见铜钟。
同时,道教中的道场、音乐、医学、气功风水术等都有丰富的遗存,是研究和考察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处所。龙虎山的道教建筑还有以正一观为代表的众多道观。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最盛时期,龙虎山的道、宫、观、院共有70多处,真不愧为是道教世界、神仙都会。
龙虎山的道徒在对道教经书的编纂、注疏上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宋徽宗政和年间,龙虎山第三十代教主张继先的弟子王道坚参加搜访道教遗书,编纂校订《政和道藏》的工作。
今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这两部道藏纂修的主持者一个是龙虎山第四十三代教主张宇初,一个是和张宇初同出一师的正一派道土邵以正。
同时,龙虎山的历代教主(天师)对道教尊奉的“太上经典”《道德经》多有注疏,有的为书集作序,有的对有关书籍加以编辑整理和训注,阐发其含义。
更重要的是,龙虎山嗣教教主及其弟子们还不断撰写编辑自己的道教经书,如《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张宇初所著的《岘泉集)和张宇初搜采前代定规、群师遗则撰成”的《道门十规》张宇清所著《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等。这些著作,在道教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道教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糅合了各民族的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故在我国许多民族,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中包含有一定的道教色彩。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就有许多关于道教和张天师的传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总之,龙虎山的道教在近两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范、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及宫观建筑、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和文化内涵,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药物学及民俗风情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难怪明代张宇初在《龙虎山志序》中说,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典秩具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术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欲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相传逮至千余载而嗣之者愈久愈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