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脱林双色遮瑕膏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6.html

烟雨迷蒙的江对岸,一座峥嵘的山峰从雾气中露出部分山体,它沿着江岸在画幅中央横向延伸,似乎是一条在云雾中穿行、蜿蜒嶙峋的龙

——元末道士、画家方从义的这幅《云山图》手卷,为我们展现了江西龙虎山一带的风景,尽管这些山体岩石质地坚硬、厚重,但画家却赋予其一种腾空而起的生命感。

《云山图卷》局部之一方从义元代

该图卷画心部分尺寸为26.4cmx.8cm,全卷长.1cm。卷首有明代书法家程南云题“方壶真迹”四字,曾为王季迁家族旧藏,于年由J.P摩根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

在由元入明、新旧时代交接之际,道士成为一类活跃的社会团体,他们广泛游历、结识社会各阶层。方从义就是他们之间的代表人物,人们将其与张雨、邓宇、邹复雷、吴伯理等归为道流画家,他们的社会身份不仅是画家、书法家,也是道士。

在其中方从义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仅师从正一道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还与“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同师于全真教道士、永嘉人金月岩,并受真人封号。

《云山图卷》局部之二方从义元代

《云山图卷》卷首之一

《云山图卷》卷首之一

他的生卒年不详,人们依据其所留下的作品和社会活动推算,主要活动于元延祐至至正年间,大约为公元年至年。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在金月岩去世后,方从义离开龙虎山四处游历,至正三年(公元年)曾至大都(今北京),结交了不少文人、画家和达官贵人,这其中包括当时的大臣危素。危素在元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尔雅》。

危素不仅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也喜欢绘画,在如今流传下来的韩干《照夜白图》、赵孟竹石图上均有其题跋。日后吴敬梓老先生在《儒林外史》史,也没有忘记提到他。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描写王冕画荷时,就提到过一位知县为了贿赂危素,购得了王冕一套24幅花卉册页,每一幅上都题了诗句。危素看了这册页后,先问知县:“是古人的呢,还是现人画的。”当得知是本地农民王冕所做,就感叹说:

“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为不在你我之下。”

也就是这位危素,在道士方从义游历大都期间,与其有过交往,称其为“方外之交”。所谓“方外”,在远古时期指中原以外的夷狄之地,而自庄子开始,则赋予这个概念以新的内容,他曾经说“彼游方之外者也”,此时“方外”指“浮世”之外。

也就是说,危素将这位方从义看作一位超越世俗的朋友。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细部1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细部2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细部3

方从义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成就包括书法和绘画。他工诗、文,书擅古隶、章草,笔法纵逸洒脱,颇富特色。在山水画方面,他的作品宗法董源、巨然,近师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其云山墨戏,峰峦高耸,古木槎枒,墨气冉冉。他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已有盛名,人们评价他在“元四家”外,与高克恭齐名。据说在他游历大都之后,“名声鹊起,诗、书、画为一时所重。”

在对米氏父子、高克恭等人绘画传统的继承方面,他并没有对其完全效仿,而加入了道家独有的风格,将传统笔墨融进道教的意境,让云雾缭绕的高山充满仙境。

与同时代的画家们相比,方从义的绘画风格也突出了这种道家精神,他提倡在风景画中“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无形”——这句话听上去有些玄妙,说直白点就是在绘画中不受对象外在形象的羁绊,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在题图这幅《云山图》中,我们更能直接感受画中山水的这种“仙气”。

若是将他的绘画与同为全真派道士、画家黄公望作品相比,同是描绘江南景色,黄公望用墨极为清秀淡雅,表现了宁静和淡泊的景色,也流露出自己平静与安逸的内心,黄公望将其个体经验、体会转换为画面意境时,显得更为自然、除掉了神秘感,显得平和、从容,更接近于文人绘画的主流传统。

有人评价方从义这类风格画作为“外道”,因为尽管他画格高、造诣深,但因为过于强调主观神秘的宗教感受,故影响不及黄公望,倪瓒等人。

方从义溪桥幽兴图轴

方从义溪桥幽兴图轴细部1

方从义溪桥幽兴图轴细部2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方从义两幅立轴,分别是《溪桥幽兴图轴》和《武夷放棹图轴》。

《溪桥幽兴图轴》应为其早期作品,其中绘云锁高山、溪涧之上草桥横架,其中的点景人物为密林中一人策杖前行。《武夷放棹图轴》则描绘了武夷山的高耸奇峰之下,一叶小舟从水中划行。这两幅图虽然也流露出一些道家的“仙气”,比如后者画中那座占据大部分画面的奇山,完全不是真实自然界的物像,但其中溪边策杖的隐士、河中独行的小舟,更表现了一种文人画的传统“渔隐”、“寻友”等等固定、规范的套路与模式。

与上述两幅相比,大都会博物馆藏的这幅《云山图》则从头至尾透露着一种毫无人间烟火的“仙气”。

附录:

《溪桥幽兴图轴》简介:

轴,纸本,水墨,纵63.3cm,横35cm。

本幅右侧行书题”溪桥幽兴“四字,下钤一印,不辨。右下角山石间有作者墨书“方从义”款。画面左侧方从义自题:“方壶临高公双笔,己未春寄云生文雅靖室。”左钤“金门羽客”、“画中神品”印。“己未”为元延祐六年(年),据此推测此图应为方从义早期作品。

本幅左上有霞洲居一道人题诗一首:“我识方壶老,今经四十年。胸中混原气,下起云烟迸。迸启乾坤秘,名闻湘海传。有怀人已化,遗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下钤“笔底江山”、“东山草堂”印。首钤“松石轩”印。上诗堂有明沈周、文徵明题二则,分钤“停云馆”、“沈氏启南”印。

《武夷放棹图轴》简介:

轴,纸本,水墨,纵74.4cm,横27.8cm。

本幅右上隶书题名:“武夷放棹”。左侧自识:“敬堇签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布,幸达之。至正己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钤“方壶清隐”印。“至正己亥”为元至正十九年(年),此图应为方氏晚年作品。“乌石山”即闽山,在福建闽侯县境内。

本幅钤“卞令之鉴定”、“石渠宝笈”、“陈仁涛”、“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心赏”、“金匮宝藏陈氏仁涛”、“乾隆鉴赏”、“谭”“敬”(方连珠)、“徐安”、“古黔陈少石考藏名迹”、“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式古堂书画”等鉴藏印15方。

著录于《大观录》卷十九、《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三、《宝迂阁书画录》卷一。(以上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