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龙虎山 >> 龙虎山传说 >> 龙虎山高层周末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51假期,微观君到上清千年邮路走走看看了一截,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于是在微观鹰潭   随着电子邮件时代的到来,邮政信件越来越少,很多与邮政有关的名词也越来越被人淡忘,邮路就算得上其中之一。近日,记者在鹰潭龙虎山采访得知,龙虎山上清古镇不但有邮路,而且那边的邮路有上千年历史,到目前为止,完整的邮路至少还有4公里以上。

  邮路成了现地名

  得知记者要采访龙虎山上清邮路后,刚刚退休在家的原上清镇镇长薛小荣爽快地答应陪记者往完整的千年邮路上走一趟。

  薛小荣家住在龙虎山景区旅游公路上清镇到蔡坊村的中段,而完整的邮路就在薛家到上清镇之间,大约有4公里,当然,这邮路绝非水泥路面的旅游公路,而是一段罕见人至的岔道。

  坐摩托车从薛家往上清镇方向皮垫还没坐热,薛小荣就告诉记者,邮路所在地到了。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灰色的村庄,10多株古樟掩映了整个村庄,在村庄的一条羊肠小道般的路口,一块蓝色的路标提醒记者,这个村庄就叫邮路村,旁边另外一块立于年的水泥路标也告诉记者,这个地方原来有一个邮路亭,系官庭府堂所在地,从上清到抚州的邮差经常在此歇脚。

  邮路村看上去很灰色的原因,不但是因为这儿古樟树冠宽大,掩映的面积较大,还因为这儿的房子实在有点古香古色,木质的柱子、青色的砖、斑驳的墙壁、泛灰的瓦、嶙峋的路石,无不告诉世人,这地方历史已经很有些年头了。但薛小荣告诉记者,古代五里设一亭,专门用于信件往来的交接,邮差全部是徒步行走的,目前所有邮路亭的遗址都被毁了,只有这些古樟成为历史的见证,目前可以看到的这些房子大部分其实只有年左右的历史背景,真正要看更远年代的建筑物,还要朝山里走。

  胡氏亭留下悲情

  山路崎岖,时而可见草丛、灌木丛把路面覆盖得严严实实,但正是因为被这些植被所覆盖,邮路才保护得更为完整。

  大约走了30分钟山路后,突见两座山半山腰相夹的位置上露出一个青砖建筑来。原来,这是一座亭子,亭下沿距离地面高约3.5米,顶厚约2米,宽约3米,由青砖砌成,中间形成一条穿山脊而过的通道,亭两侧横放了供行人休息用的两排木头。

  薛小荣说,这个亭子当地人叫胡氏亭,相传元朝至正十二年(年),徐寿辉率红巾军占领信州后,到处烧杀抢掠,抓丁捉夫,闹得鸡犬不宁。当时,胡氏亭山下有一姓胡的人家,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未满十八岁就被抓去充军,死在战争中,胡氏夫妇悲痛欲绝。这时,屋漏偏遭连夜雨,聪颖活泼的十岁小儿突然得一种怪病:不会说话,见人傻笑,急得胡氏夫妇团团转,到处求医问药,但仍然无效。夫妇二老本想请张天师做法驱邪,但又怕出不起钱,于是只得请江湖郎中医治。然而,儿子非但不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有一天,胡家小儿子突然出走,自此一去不归。胡氏二老辛苦一生,到老膝下无子,十分凄凉。思来想去,夫妇都认定是自己前世造的孽。于是,为了多积德,修好来生,胡氏二老便将平生积蓄全部拿出来,在附近山顶上造了这座凉亭,热可乘凉,雨可躲避。那些风雨无阻的邮差们和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十分感激胡氏夫妇做了一件大好事,但胡氏究竟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去考证过,日子一久,亭子有些倒塌,有些邮差和行人便自发掏一些零钱予以修补,后来当地村民也加入了修补亭子的队伍。尽管目前亭子几乎成了残砖断墙,但“胡氏亭”却牢牢地嵌入当地人心中。

  道教桥充满神话

  离开胡氏亭继续往上清镇方向走山路,可以看到路基越来越结实完整,有些地方还露出被独轮车碾过的碾槽来。但论完整性,自然该属“通圣桥”和“三官桥”了。

  在一个稻田比较平坦的田埂上,薛小荣张开手臂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地方看不见山上那么多青石、卵石,但当初这儿是一个很大的邮亭,而在邮亭的附近,就是“通圣桥”。只见这桥有三个孔,每个跨度约2米,桥面接近4米,均由青石砌成。再朝前走,又有一座桥孔达7米左右的单孔青石桥,桥面宽度有5米多,这桥叫“三官桥”。薛小荣说,这两座桥都与道教有关,与张天师有关。

  相传宋仁宗在位时,京城瘟疫盛行,百姓苦于无钱治病而死者无数,遂纷纷携儿带女逃往他乡,京城一片混乱恐慌。当时,范仲淹启奏皇上恩准嗣汉天师祈禳瘟疫。皇上依允,命洪太尉星夜赶往江西鹰潭龙虎山。

  这代天师是三十代张继先,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物。他九岁嗣教,虽然年幼,却道行高深。此时,天师并不在上清宫,而在龙虎山顶上结庐炼丹,修身养性,骑黄牛、横吹铁笛,十分逍遥。洪太尉历尽艰辛,爬上龙虎山时,却未见天师。其实,天师早就掐算到,近日京城有特使来请他赴京做法。为免于应酬,他才扮成牧童模样,那洪太尉哪里认得出。

  当晚,张天师焚香沐浴,遵旨驾云赶到京城。进京后,天师在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个罗天大醮,亲自担任高功法师,并做了七天七夜道场,惊天地,撼鬼神。当得知是饮水引起的瘟疫时,天师便画符无数,焚烧成灰,撒入河溪井中,瘟疫随即停止。仁宗皇帝大喜,设宴款待,盛赞天师护图佑民,道法无边,具有通天道圣之神功,遂拨银两数万,让天师广置田地,并敕建上清宫南北两座桥,即“通天桥”与“通圣桥”,意味着通过这桥,天师可常与皇帝通话。“通天桥”在上清宫的北面应天山脚下3公里处通往信州府的古驿道上,“通圣桥”即是上清至抚州邮路上的这座桥。

  “三官桥”是天师建天师府时捐建的。“三官”即“三官大帝”,是道教尊崇之神,分别叫作“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敕福,“地官”赦罪,“水官”能厄,三官与三元相配。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由天官掌管,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由地官掌管,十月十五为下元节,由水官掌管。三官桥距天师府头门只有0.5公里地,天师做法事取水、三元节送神放河灯等活动,都在三官桥下举行。

  其实,从三官桥到泸溪河上清段只有不到米的一段路程,但对当地人来说,三官桥却是一个联系的纽带。尽管目前这段邮路到河岸边就戛然而止,成了“断头路”,但上世纪60年代和年建成的两座桥却使泸溪河两岸群众联系更为紧密。

  邮路得益于上清

  在采访邮路前,记者对邮路和上清古镇历史谁先谁后的问题,听到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曾很长时间   薛小荣说,上清古镇在隋朝(~年)就已经显现,当时叫沂阳市。唐朝时,信州还没设置,贵溪雄石镇原址就设在现在的上清镇沙湾,后来才搬到目前的贵溪市雄石镇。也许那时候邮路方向就有便道,但没有上清镇的繁荣就不可能会有邮路的未来。

  为了证实当年上清的繁荣,薛小荣不顾80多分钟一刻不歇的山路步行,又把记者带到上清古镇的老码头。这个码头从泸溪河上岸,青石铺砌而成的步道中间有约20厘米宽、3厘米深的碾槽,至今还光溜溜的,看得出是很久以前被车轮碾过的痕迹。他说,从唐朝以来,沂阳市已聚落街市,成为联系赣闽方圆百里的重要文化和经济中心,还是从福建通过江西往外运输的惟一盐道,从鄱阳湖而来的水产也是通过水运到上清再到福建的。以上清为中心后,不但一般的农产品在上清交易,方圆百里的人都要到上清看病,同时,上清还有4条驿道通往东南西北4个方向,东至福建,南至抚州,西至鹰潭,北往贵溪,也就是说,上清镇往南到抚州就是从邮路经过的,从邮路经金溪境内再转抚州。

  薛小荣介绍说,从他所了解的情况看,上清境内的邮路是最完整的,但真正完整的路段也只有刚刚走过的4公里多,在薛家村往南约3公里处,还有断断续续的几节,也许在那边,可以找到一块指路牌和一块贵溪县(原龙虎山归贵溪县管辖)与金溪分界的界碑。于是,在吃过午饭后,记者与薛小荣又踏上了寻找另外一段邮路足迹的行程。然而,尽管又走了近30分钟田埂般的山路,仍没找出一段超过米长路程的邮路来,更没找到据称有一左一右两个箭头的指路牌来。倒是在一片草丛中,薛小荣发现一块高约80厘米、竖立的青石,上面写着“金贵”二字,原来是金溪县与贵溪县交界处的界碑。薛小荣说,与金溪县交界处的邮路目前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所以不复存在,但上清境内的邮路到目前为止还保存完好,尽管已经被旅游公路所取代,但这却可以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一个崭新的去处。文/图记者刘祚保

看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