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m.39.net/pf/a_4585631.html

大石河在佛子庄乡东南有一条支流,因上英水村内有一股山泉不停歇地涌出,北流成河称涌水,后演变为现在的英水河。

但随着原北京矿务局房山矿(现今的京煤集团)在开采煤炭中截断了源头山泉的水脉,从此断流,英水河也就名存实亡了。只有雨季的洪水能流入大石河,除此之外常年干涸。英水河的源头山泉位于上英水村大南山正北的山脚下,它的西边是大南山西峰天书峰山脚上的一个小山顶。这个小山顶虽不高,但可全方位远眺或俯瞰到四周几个村子的山山谷谷,被誉为英水沟的风水宝地。

上英水真武庙就坐落在这个小山顶上,始建于明代,帝号无考,距今已有五百年。因附近村子的庙宇都不如真武庙规模大,所以当地人称真武庙为大庙,被尊为庙首。在前后两座大殿中分别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为盘古之子,中华之祖龙,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又从师于如来佛,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经中称他为“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开天大帝、开天炎帝、祖师爷、元武神、上帝公等。于是,真武大帝成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而真武先天始气,太极别体,惟务修行,15岁入武当山修真,功成果满,具有水神、司命之神之特征,因道观很有灵性,且主殿供奉真武大帝,被道教内部誉为北方小武当。斗转星移,岁月侵袭,世道更迭,真武庙曾几度兴衰,虽久经战火盗贼之袭扰,但经康熙、光绪和民国年间屡次修缮,始终不曾间断道脉渊源。

由此,藏在深山里的上英水真武庙是方圆百里、百十个村庄的中心庙宇,当年香火极盛,名扬遐迩。而上英水真武庙在不同历史时期,因管理者的需求,也曾承载过特殊的使命。

在南宋时期,大房山这一带是金人控制的区域,由于山清泉甜水流,又有世外桃源之幽静,被视为上乘的风水宝地。区内文史专家杨亦武老师在《房山历史文物研究》一书中考证到:金人为了坚定灭掉南宋的决心,把历代帝王陵寝从东北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迁至大房山东麓,即现在的金陵遗址。但这只是有史可查的皇陵,更多的除皇族之外的金人散葬在皇陵的四周,因与皇族的亲疏而决定了陵墓离皇陵的远近。这样金陵墓区实际范围西边已至大房山的西麓龙泉河(今大石河)边。在《房山历史文物研究》一书中有关“金陵的祭祀”,这样写到:“大房山陵祭祀有专员负责,并有定制。祭辰、元日、七月十五、冬至、寒食,依例要举行盛大的祭陵活动。又设万宁县(不久改为奉先县)专修山陵祭祀,还设立了金陵的守护神“保陵公”,今房山区坨里、河北、佛子庄3乡镇在金代统为奉贤县神宁乡。”据村志文物资料收集家付宝轮收集的资料表明:金人本为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作为北方异族,以铁骑之勇猛,深入中原腹地连年作战,他们更是踪影不定。但先人陵寝是不能随便挪动的,这势必造成那些身披战甲,亲自祭拜祖陵的金人将士来去的道路可能就不尽相同了。为了不至于迷路或误入外族的领地,成为送上门去的待宰羔羊,就在金代皇陵周边设立了一些地标性建筑,犹如驿站,供来金陵祭拜的族人休息和为其指引道路。上英水真武庙的前身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该建筑的格局无史可查。金人没有如愿灭了南宋,却被元朝军队连带着打回了东北老家。而后明朝取代元朝时,同为金人祖先的女真后裔满人崛起,最终建立了清王朝。在《房山历史文物研究》一书中记载:“明代晚期,满人的铁骑把明朝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明统治者惑于形家之说,认为是满人的祖陵大房山王气太盛的缘故,所以,天启年间(年)罢金陵之祭,派出大批人马,推毁陵区内的所有建筑。”上英水真武庙的前身随着金陵建筑的全部损毁,也荡然无存,同时它的特殊使命也早已不复存在。

百姓安居乐业,必然国泰民安,宗教盛行。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本着为我所用的统治目的,制定了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他运用道教来证明其君权神授,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当山宫观,使武当道教兴旺起来。

同样,在京西的英水沟,由于这块风水宝地远离闹市,清静和清幽,常有云游道士光顾。不幸的是由于连年的大旱,人蓄家畜饮水都成问题,更何况庄稼的浇灌,导致已经出现饥荒。面对旱灾,人力和地力无能为力,只能向天神祈雨。据上英水真武庙民间研究专家赵玉森调查得知:当时有个来自武当的云游道士,对风水也特别精通。当他登上真武庙所在的小山顶西南边蚂蚁槽村的西岭,往东边的真武庙所在的小山顶眺望,顿时两眼放光。大包大揽地告诉陪同的主事:“你们有救了。”并指着天书峰整条山脉问:“你看看那条山脉像什么?”陪同的主事踮起脚,瞪大眼,使劲地看了半天,才说道:“像条龙。”“对,那就是一条龙。最前边的小山顶就是龙头。”“那我们该怎么做?”“在那个小山顶上修座庙。压住龙头,保住龙脉,你们这里就会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于是,英水沟的地方官和乡绅们听从了云游道士的点化,举全力修祈雨之神庙。在修庙时,官绅按照武当道士讲的道观规制,在两座大殿中分别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

真武庙建成时正值春夏之交,一连下了几天大雨,不仅解了旱灾,还让涌水的水势更大,最终演变为英水河。真武先天始气,太极别体,惟务修行,15岁入武当山修真,功成果满,具有水神、司命之神之特征,而这种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也赋予了真武庙从古到今在风水及预测领域上的帝尊地位。自明末真武庙建立之日起,多位易学和风水学的大师,结缘于此,潜心修道,至诚用功,在中国的易学及风水领域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让老百姓多子多福”,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民间传说,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婴儿者,此乃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真武庙供奉素有水神之称的真武大帝果然灵验,让人们对碧霞元君也有了期盼,求子心切的人们纷纷前来烧香,也时有应验。这就有了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故事《降龙护宝的传说》和《娘娘送子的传说》。

新中国的成立,真武庙结束了天降甘霖和送子降生的特殊使命。人民当家作主了,面对百废待兴,人民政府本着节俭办大事的原则,把真武庙的房屋做为开展大龄村民识字扫盲班和小孩子读书识字的首选场所。这样真武庙又承担起了教书育人之场所的特殊使命。真武庙只是官方停止了大规模祈雨活动和求子行为,但建筑和陈设一直保留如初,直至运动开始。

上英水真武庙在穷乡僻壤的深山里,运动的狂潮尽管姗姗来迟,但还是被以封建迷信的牵强借口给糟蹋得不成样子:所有神像全部被砸毁,自家能用的庙内陈设被哄抢一空,雕梁画柱被各种污物涂抹,大钟被砸了去铸牛耕地的铁铧犁,后殿的两棵大柏树也在劫难逃。摧毁了封建迷信,真武庙这个名字也成了禁忌,没人敢提,使得大庙这个名字在当地百姓中更深入人心。这里成了造反派现身说法的主战场。在这里批斗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和牛鬼蛇神等,临时关押被批斗的所谓坏分子。人们像害怕瘟疫一样,唯恐避之不及。除了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去。其他事由路过时,宁肯绕着多走几步山道,也不愿意从它近旁路过,生怕招惹是非,引祸上身。再加上它离村民居住的地方比较远,自然成了不法之徒借助造反派之手故意陷害曾经的有功之臣的阴暗角落。现年八十高龄的杨宝臣老人就曾深受其害,至今念念不忘。上英水真武庙就此承担了最不让当地百姓认可的特殊使命。

随着英水沟各村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它村子的孩子小毕业了,初中都统一归到上英水小学来读。各村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盖教室,只能在不花钱的大庙上打主意。把庙内所有的大小房间全部腾空当教室,从上面争取了一些桌椅,又让村里的木匠们打制了一批简易桌凳,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地方坐,都能坐着写字画画。

运动的结束,生产的逐渐恢复,经济慢慢地复苏,人们生活有了奔头,使得人口骤增,再加上房屋的老旧和寺庙的外观与学校的身份格格不入,当时的大队干部和东班各庄学区领导一致决定,对上英水小学的校舍利用暑假进行全面翻修改造。当暑假开学时,除了前院的两棵大柏树、前后大殿和两个陪楼保留了原有格局,其它房屋没有了原来的影子。为了省钱,房子盖得很简陋。冬不暖,夏不凉。就此上英水完全小学的格局一直如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水沟其它各村的小学都撤并到了上英水小学,当时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的人数达到了最高峰。将近人左右。不过,人满为患,常常为一套桌椅争来争去,好不热闹。

但随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惩罚力度的增大让人口又骤减,造成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导致单班人数都少得可怜。上级教育部门为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保证教学质量,从师资不足,但还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综合考虑,先是撤走了初中,后来只保留了小学的一二三年级,最后全部撤走。本人就是上英水村人,在上英水小学从一年级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年读完初中二年级后,才从上英水小学被撤并到离家八里之外的佛子庄中学读初中三年级。也在那一年,由于国矿房山矿开采地下煤炭,导致地面沉降,英水沟成为原北京矿务局矿区内的采空区,划归原北京矿务局管辖,并为此成立了有特区之称的工农区。我也有幸成为第一批定向培养生,就读于市属北京市第三师范学校,即今天的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年,我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起初就在上英水小学教六年级学生。年,也就是回归房山区的那年,我因工作需要调佛子庄小学教学生。

真可谓,人走屋空。上英水小学撤并后,曾经的真武庙只剩下空空的房子,破败的院落,没有了往日的人来人往,预示着上英水真武庙结束了它服务山区教育的特殊使命。此时的真武庙只有一块旧石碑和前后两个大殿能看到它过去依稀的一点点影子。能证明它沧桑历史的只有前院那两棵高大、四季常绿的老柏树。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让上英水村人凭借煤炭开采,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民也富裕起来了。有了实力,就能办大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房山云水诗社社长冯绍邦在《重修佛子庄乡上英水真武庙碑记》中写到:年初,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玉才首倡大义,提出重修真武庙,并率先捐款20万元。随后一众村民积极响应。最终决定不吝巨资,鼎力重修真武庙,福荫后辈儿孙。并力邀乡贤赵玉森先生筹划组织,主持修复工程。修葺依原址,仍座北向南,顺山势而建,增其旧制。整体建筑青瓦红砖,肃穆庄严。四周山势起伏,远山近景,遥相呼应,如诗如画,给人以幽远、恬静之感。正是观月楼窗棂滤清辉,诵经阁檐挑繁星明。殿宇建筑画栋雕梁,金彩炫目伟岸森严。真武殿、元君殿、财神殿、药王殿、慈航殿、文昌殿等殿宇建筑与山势融为一体,使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狮面青瓦当,古砖玲珑墙,脊踞瑞兽,天风过后檐铃脆响响,正是各路神仙会所,让人顿生向往。

年12月大庙落成。随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都举行开光仪式和盛大的传统庙会。承担起新的特殊使命。重修的上英水真武庙为两进院落,前后两座大殿,另有四座配殿、两座钟楼、两座陪楼以及十几间山房,总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

如今,上英水真武庙不仅回归本源,而且升级为旅游景区,敞开山门,欢迎慕名而来的八方游人看客。更可喜的是它日益成为发挥灿烂的道教文化,弘扬道教法理、教义,传播道教知识的重要场所,在上英水村向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提交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上英水真武庙文化基地的建设》一文经验介绍中谈到:先后有中国道教协会黄会长多次来到真武庙指导工作。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龙虎山张天师(张金涛)借着在北京开会之际,亲自莅临真武庙,重点讲解了中国道教的门派以及天师道(也叫五斗米道)的由来、发展以及对道教的贡献。

上英水真武庙还和北京市道教协会一起办过十多期的学习班。到年止,先后取得了北京市宗教局颁发的“达标单位”和“先进寺庙”以及主持明清道长(李志杰)被评为“达标单位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年市宗教委为真武庙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证”。

悠悠古刹藏深山,历经沧桑五百年。不辱使命惠乡民,盛世中华归本源。道教文化真武魂,守护一方稳乾坤。高瞻远瞩村书记,传承开拓新世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