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张天师》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历史题材电影,讲述了正一道天师张道陵(樊少皇饰)和弟子王长应邀入川铲除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巫教的故事。影片从侧面再现了张道陵创建道教的背景这一史实:当时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01.控制欲望,才能“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
影片片头就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利欲熏心,礼崩乐坏的黑暗世界。两个盗墓贼因盗墓钱财而自相残杀,活着的那一个也被老巫婆杀害,变成中了巫蛊之人。
泛舟江上,师徒两人谈的欲望应该是影片的一个母题吧,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欲望过多却容易受外界所惑,进而迷失自己。可以说,影片中所有的矛盾和冲突,其实都是对欲望过分释放的结果。
弟子王长中桃花瘴,是受内心情欲所累;大巫师古玛对长生不老的执着,残害了无数生命,妄想长生,不正是对命欲的渴望和奢求吗?红缨哥哥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是内心的对物欲的无休止追求让他迷失了本心。
“长恨人心不若水,缘何平地起波澜,”就连修道多年的张天师自己的内心何曾清净过,那些身处火海无法得救的众生,成了张天师心中最强烈的欲望,让他始终无法释怀。
而巫蛊之毒则恰恰是利用人的这一弱点,引导人的情绪,释放人的心魔,让人的欲望,恐惧和脆弱,千百倍放大,破解幻术的唯一方法就是战胜心魔。
可是战胜心魔谈何容易,影片中利用一剂神奇药水挽救了王长和红缨的哥哥,张天师被自己的责任感唤醒,多少有些乏力。其实药方就在道家自己手里。道家认为,要战胜自己就得“清虚以自得,卑弱以自持”,大意就是要保持内心的清净,虚怀若谷,以心态对待万物;善于处下,低调,向水一样,流向低处,韬光养晦,为而不争。
02.传统文化题材,重“形”更要走心
其实电影就是一个容器,可以搞笑,无厘头,也可以史诗,教化和严肃。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称霸全球,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于其能够借助电影这一个容器,将爱国主义,国家人文历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产生了一些史诗级的影片的巨作,像《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基督受难记》等,即叫好又叫座。
回到本片中来,影片涉及的古蜀国文化,道家文化,给观众带来了不错的历史文化观影体验,是一次有益的题材创新和尝试。
可是,道家思想,在心不在形,可是影片在表达道教思想上完全背离了这一主旨,太看重八卦,方位,武功动作这些外在性的,标签化的符号,使得这部本应以历史文化剧为标签的电影,生生变成了以武术动作为主的武侠剧,有点折本逐末的味道。
03.与好莱坞史诗级的宗教片的异同
其实作为比较踏实的本土宗教题材电影,完全可以拍史诗级的巨制大片来。放在小成本框架下考量,多少有些浪费。之说以说这部电影比较踏实,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炫丽的特效,玄幻神功(当然,也可能是没有预算),所有的动作武功,都是一招一式,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毕竟,道不远人,传教是辛苦的远行,不跋山涉水,历尽困厄,总想着一件法器解决所有磨难,是不会有那么多的信众顶礼膜拜的。
《基督受难记》《宾虚》都是好莱坞宗教题材的史诗级大片。这两部影片给人最大的观影体验是真实,厚重,观众很容易被耶稣的人格魅力感染。尤其耶稣背负沉重十字架受刑的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影片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肉体凡胎,为解世人痛苦,甘受鞭刑,最终被钉死十字架上,耶稣受尽凡人之磨难,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能彰显其伟大。在对神的态度上,这正是与我们艺术上最大的不同。西方把神予以人化,彰显人文精神;我们总是把神虚化,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最终化于虚无。
04.结语
片尾张天师说:“教派无好坏,好坏都在人心。”其实艺术也一样,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是一座瑰宝库,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形式将其更好地发扬,传承,需要更多的技艺精湛的影视匠人去沉下心认真思考,细细打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票房,这大概也是《龙虎山张天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一个有益的思考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