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除了吃粽子,还有很多丰富的传统习俗

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今天,让我们走进博物馆

在文物中感受端午文化的精神气质

祭屈原

屈原不仅是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知识阶层、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象征和气节榜样。屈原《离骚》有云:“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腰带是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带钩也随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器型就已经基本确立。带钩,古又称“犀比”,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

明·翡翠透雕带钩

山东博物馆藏

这件是一件明代的文物,选料上乘,通体翠绿,雕刻精美。整件器物龙嘴微张,龙眼圆鼓,毛发飘拂,回头看着伏于其身上的幼螭。螭龙对视、神态各异,使呆板的带钩变得生动有趣。用玲珑奇巧,温润有方来形容也不为过。

战国·兽面纹黄玉带钩

孔子博物馆藏

这件黄玉带钩,细颈兽首,器身呈铲形,上刻卷云纹、兽面纹和勾卷兽角。整件带钩低调奢华,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明·白玉苍龙教子带钩

青岛市博物馆藏

这件玉带钩呈长条形,弯曲龙首为钩,圆眼外凸,粗眉上卷,宽鼻,头顶长双角;钩腹上透雕爬行的小螭龙,口衔灵芝,与龙首对视。其意为苍龙教子。腹下雕有一圆形脐钮。带钩主要有铜、玉两种,用于钩连腰带。明代玉带钩妙在钩首,多作兽首、鹅首、马首等,但还是以龙首钩为主流。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民间以此缅怀以身明志的爱国诗人屈原。

清版年画《端阳节闹龙舟》

山东博物馆藏

图为山东博物馆藏《端阳节闹龙舟》清版年画,此画即描绘了端阳时节闹龙舟的热烈场面。画面上六个儿童乘着龙舟,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其中一个单脚立在龙头之上;几位妇人在岸上观看,充满生活情趣。

近代·黄釉人物龙形瓷舟

青岛市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近代的瓷雕龙舟,产自江西景德镇。它以瓷为胎体,上施黄釉,采用镂雕、圆雕、浮雕等多种工艺技法,将一艘破浪前行的龙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件瓷雕取材自“百子闹龙舟”,龙舟上雕有很多小孩,也叫童子,分布在龙舟的各个位置,站在龙首位置的叫龙头太子,负责指挥督阵以及维持秩序;前端的号子手、锣鼓手则主要负责为大家加油鼓劲;船两侧负责划桨的童子正蓄势待发……整件作品呈现出童子闹龙舟时欢悦的热闹场景。

清·沈宗维虎丘龙舟图轴

烟台市博物馆藏

烟台市博物馆所藏沈宗维虎丘龙舟图轴为绢本浅绛设色,纵74.7厘米,横57.4厘米。此图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水中两舟竞渡,一舟对面而来,舟中人奋力划桨,摇旗喊号,舟上旗幡招展,水中波浪翻腾。柳荫下渡船靠岸,童子牧牛,男女老少涌向河边观看,安闲悠乐的神情与舟上的紧张激烈场面完全不同。石堤柳岸,屋舍小桥掩映于树荫之间,古塔矗立,山峦幽静,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挂艾悬蒲

悬菖蒲,挂艾草是端午重要的习俗之一。菖蒲状似宝剑,悬于门梁以驱邪,艾乃医家之草,挂于门楣以祛病。为平安度过“恶月”,古人找到五种祥瑞植物以驱虫防病,这“天中五瑞”也是端午清供绘画中常见的题材。

清·蒋溥天中五瑞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端午节所在的旧历五月,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恶月”,此时蚊虫孳生,疾病流行,百毒活跃,尤以蛇、蝎、蜈蚣、蜥蜴、蟾蜍等“五毒”令人生畏。为平安度过五月,古人找到五种祥瑞植物以驱虫防病,合称“天中五瑞”。“天中五瑞”,传统上指蒜、艾草、菖蒲、石榴花、英丹花五种植物,枇杷、蜀葵等也常列其中。蒜头气味辛烈,与菖蒲同悬于户外,亦可驱疫。此画中绘菖蒲、榴花、蒜头、枇杷、蜀葵五种节令风物。

清·薛怀花卉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图绘瓶插菖蒲、艾叶与蜀葵等端午节风物,上添引路蝙蝠。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太平,“瓶”常与其他物象组合,表达吉祥寓意。蝙蝠在岁朝图中常现,象征福来接福、福从天降的佳兆。运用谐音寓意的手法渲染节日色彩,寄寓福自天来的美好祝愿。

驱邪祛毒

为了防五毒,端午节时,家长会给小孩会佩戴香囊,系五色线,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也会在家中布置艾草、菖蒲等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或以熏香消毒等方式驱赶蚊虫、预防疾病。民间还有贴天师符的习俗,意在驱除疫病毒虫,保佑全家健康。

清版年画《张天师》

山东博物馆藏

民国年画《天师做法》

山东博物馆藏

东汉沛人张道陵,隐居江西龙虎山,习炼丹符咒之术,为道家崇拜之偶像。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张天师》及民国年画《天师做法》,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明·掐丝珐琅缠枝宝相花双盖炉

孔子博物馆藏

此炉为用于熏香的器具,造型精巧,珐琅颜色纯正,色泽蕴亮,以蓝珐琅釉为地,掐丝工艺精湛。

饮雄黄酒

古时端午有驱邪防疫的习俗,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在没有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喝雄黄酒也是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民国·年画连环画《白蛇传》

山东博物馆藏

山东博物馆藏的这组民国年画连环画《白蛇传》描绘了端午佳节许仙劝白蛇饮下雄黄酒,使其显出原形的故事。

“非酒器无以饮酒”,酒杯之于美酒,如碗筷之于佳肴,好的酒具,更能为美酒增添意境。

清·青釉酒令杯

孔子博物馆藏

这件酒令杯,雕琢精细,釉质透明匀净,棱角转折分明,杯内中心塑一老者,长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态自然。

元·龙泉窑青釉划花堆塑公道杯

烟台市博物馆藏

据说古时人们曾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斟酒如超过高度,则会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这件公道杯撇口,底圈足,杯中央塑一袒胸的老者,称作“公道佬”。杯托呈葵口,浅腹,小圈足,托内塑一鸡笼式杯座。胎体厚重,露胎处泛火石红。釉色青翠,釉质丰润,有玉质感。杯与杯托的外腹部均刻划菊瓣纹,鸡笼式杯座凸印缠枝莲纹。“公道佬”体内有一U形管,管下端通杯底小口。

端午佳节

在品美味粽子,嗅艾草清香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古代士大夫的高贵品格

千古流芳的,不只是屈原

更是文人的节操和爱国情怀

来源:文旅山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