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黎穗摄)
9月29日,江西省委宣传部、鹰潭市联合召开“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鹰潭专场)。鹰潭市委书记许南吉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鹰潭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子建,鹰潭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亚青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黎穗摄)
黎峰: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下午举行系列发布会第三十四场(鹰潭专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奋进现代化建设新鹰潭。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鹰潭市委书记许南吉先生,鹰潭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子建先生,鹰潭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亚青先生,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许南吉书记作介绍。
鹰潭市委书记许南吉(黎穗摄)
许南吉: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朋友出席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中共鹰潭市委、鹰潭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支持和关心鹰潭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鹰潭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作示范,感恩奋进勇争先,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救灾抗灾等重大考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从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跨过千亿元大关,由年的.92亿元增长到年的.92亿元,在全省前移2个位次。从质量看,人均GDP从年的美元增加到1.54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二,相当于长三角27个城市第19位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8.8%提高到41.1%。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
十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发展,产业能级迈出了跨越性步伐。鹰潭因工业而兴,诞生了全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产业”,培育了7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和4个百亿以上企业,形成了年产值近亿元的“2%2BN”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正在全力打造全省万亿有色产业集群核心区,铜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14%、全省的70%,电解铜、铜材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2%、13%,成为全国铜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备、产品门类最齐全的设区市。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基地落户鹰潭,成为全国率先进入5G时代的商用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16.4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44%,位居全省首位。十年来,鹰潭工业从结构单一走向多点支撑,正在努力建设全国最完整、最先进、最高端、最现代的铜产业基地。
十年来,我们坚持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我们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鹰潭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城镇化率由51.25%提高到65.5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们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荣获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新农村建设村点覆盖率达99.5%。现在的鹰潭,正在加快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强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十年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生态质量取得了整体性好转。我们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环保、优生态,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10浓度保持全省最低,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今天的鹰潭,蓝天白云正在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
十年来,我们坚持开放发展,发展活力实现了系统性增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市场主体翻了近两番,余江宅改经验在全国领先、全省推广。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激活发展要素,现代物流园连续6年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成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龙虎山景区评为全国5A级景区品牌强。大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连续11年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鹰潭这个“好口子”的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大开放”的发展优势,越来越受到各方瞩目,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前行。
十年来,我们坚持共享发展,全面小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7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城乡居民收入比2.03: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4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户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义务教育巩固率、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基本医保参保率等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八年蝉联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们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八项规定”精神、一体推进“三不腐”深入人心,忠诚核心成为鹰潭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成为政治生态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回望十年之路、体悟十年之变,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紧跟核心,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决落实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目标任务,以雄鹰般的豪情壮志和拼搏精神,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黎峰:谢谢许书记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黎穗摄)
央广网记者:鹰潭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年多来,请问,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开展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许南吉:鹰潭市从年12月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发改委等省直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抢抓试点机遇,突出破立并举,探索实施了96项体制机制办法,承担的五项试验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了国家阶段性评估。具体来说:
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创新”:一是创新入市制度,我们制定了入市管理、入市交易、收益分配等6项基础制度,打通了城乡土地“同等上市、同地同权”制度通道。二是创新入市管理系统,搭建了全国首个入市管理系统和交易平台,解决“地怎么交易”的问题。三是创新入市模式,我们结合农村宅改释放的土地资源,建成全国首个全部使用集体土地的入市产业园,既改变了原来征地收入一分了之的行为,又保障了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用地需求。目前全市入市成交乡镇覆盖率%,逐步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方面,我们建立了确权评估、交易流转等12项机制,探索了“一权一品”“金融科技+”“信易+”三种组合授信新模式,着力破解农村产权评估难、征信难、抵押难等问题,切实把纸上的农村产权变成了发展的真金白银。
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方面,我们充分发挥鹰潭地域小、好统筹优势,全域一体搭建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公路交通、电商物流、垃圾处理“五张网”,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其中“快递和快消品”全市统一配送模式和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方面,重点探索了城乡教育医疗“双循环”新模式。教育方面,我们全域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城乡教师编制统一落在新组建的县级教师交流发展中心,不再具体核定到校,实现了“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同时,每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15%,打破教师“一校定终身”传统。通过改革,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余名学生回流农村。医疗方面,我们把县域内医疗机构合并成一个紧密型医共体,建立“编制周转池”,人事编制实行“县管县招乡用”,村医实行“乡聘村用”,破解了“向下转诊”难题。改革后,去年我市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同比增长21%,减少群众医疗性支出1.7亿元。
在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方面,我们在全域深化宅改的基础上,统筹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和“两闲”盘活利用,努力用改革的办法盘活资源资产,用创新的理念强化利益联结,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在“高水平”和“一体化”上再发力,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鹰潭经验”。
中新社记者(黎穗摄)
中新社记者:鹰潭作为全省万亿有色产业集群核心区,请问,近十年来,鹰潭在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鹰潭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子建(黎穗摄)
张子建:铜是鹰潭工业的底色,近十年来,鹰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主导产业,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产业链和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立足铜、做精铜、智造铜,聚力打造全省万亿有色产业集群核心区。
一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十年间,铜基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4%;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年实现营业收入亿元,约占全省的70%和全国的14%;电解铜、铜加工材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2%、13%,均居全国首位。年均16家铜企业进入江西省民营制造业百强,培育有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3家。形成了“八位一体”产业体系,产品涵盖全球90%以上铜及铜合金牌号以及85%以上铜加工材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和重要铜消费区。
二是产业集聚效益显著。以江铜集团为核心,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牌。建有全亚洲最先进的冶炼加工基地,拥有全国领先的电解铜品牌和全国唯一的高端线束用铜合金线坯制造能力,超细铜线、高热级漆包线、电解铜箔、氧化铜粉、热管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热管导体市场占有率高达60%。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高,铜装备、工模具、备品备件等辅助产业和“阴极铜-铜加工材”等4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已形成。建成了内陆首个铜期货交割仓库、全省首家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平台和鹰潭国际陆港,发布的“鹰潭铜价”已成为全行业参照的重要风向标,形成了千亿级区域性铜贸易市场。
三是产业创新活力强劲。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超细铜导体、铜基自润滑轴承等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国际领先且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多个产品,多项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铜行业发明专利拥有量达余项,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32项,均居行业首位;荣获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35项。率先在全国铜行业中建成资源综合利用铜企业“四位一体”服务平台,建成服务全省的铜产业大数据中心、全国铜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以及全国铜行业唯一、全省唯一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现代铜产业学院。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聚焦增量抓高端、聚焦存量抓技改、聚焦总量抓扩张的实施路径,从政府、企业、行业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努力将鹰潭打造成为产业体系健全、链条完备,在全球有位置、有影响的“世界铜都”。
江西日报记者(黎穗摄)
江西日报记者: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制胜之要,今年更是将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列为“一号改革工程”予以强力推进。请问,鹰潭市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
鹰潭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亚青(黎穗摄)
王亚青:近年来,鹰潭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尤其是今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决策部署,以“长三角、珠三角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为目标,奋力打响鹰潭营商环境品牌,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四个一”:
一是始终坚持“一号工程”一把手推进。围绕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细化明确项重点任务,开展大提升行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领导机构,创新实施18个指标长推进机制,形成“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半年督查、全年考核”闭环推进机制。
二是始终坚持“一件事情”一次性办好。市本级90%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80%以上事项实现“掌上办”。个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出件”,惠企政策全域实行“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兑现。
三是始终坚持“一个问题”一对一解决。建立市领导挂点、驻企特派员、政企圆桌会等帮扶机制,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创新推出“铜供应链金融”“科创贷”等金融产品,制造业贷款增幅长期位居全省前列。聚焦重点产业链、企业招工,落实阶段性减少、缓缴社保费等政策,大力降低用工成本。
四是始终坚持“一项制度”一系列落实。出台规范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实现25个部门的项“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事项清单用柔性执法。落实“安静生产期”制度,对随意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一刀切”执法等行为进行联合督查。
下一步,鹰潭将紧盯“对标一流”目标定位,全面打响“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营商品牌,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江西卫视记者(黎穗摄)
江西卫视记者:鹰潭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请问鹰潭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张子建:鹰潭市自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以来,按照“全域系统、蓄排并举、污涝同治、智慧管控”的总体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碧水相连、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生态海绵鹰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聚焦目标导向,全域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缓解城市内涝、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重点,以增强市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为落脚点,坚持系统化谋划,将海绵建设与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及公共设施改造有机结合,不唯“海绵而海绵”,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坚持全域化推进,强化上下联动,落实全域管控,分6大片区9大责任板块全域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城区采取“厂网河湖园”一体化的片区综合整治工程模式;贵溪市、余江区采取全域管控、重点落实的推进模式。
第二,聚焦项目建设,凝心聚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和支撑。目前共谋划个项目,分3年建设,预计总投资44.2亿元。年已实施项目83个,年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绩效评价在全国排位第6。年计划实施项目个,总投资约24亿元。截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建成达标面积约17.97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46.2%。
第三,聚焦建章立制,多措并举管控海绵城市建设。建立了《鹰潭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审查管理若干规定》等涵盖规划管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PPP项目管理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同时,我们还专门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办法、现场督导办法和审查巡查办法,采取“一天一督查、一周一调度、一周两通报”的方式,确保海绵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第四,聚焦资金筹措,多管齐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坚持“对上、对内、对外”三管齐下,多方拓宽项目资金渠道。对上,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已获得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6.1亿元。对内,统筹整合各区(市)与发改、住建、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资金,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和专项债。对外,大力探索PPP模式,由政府投资“单打独斗”转向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已完成海绵项目投资15.57亿元。
鹰潭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一年半以来,成效已初步呈现:一是水安全保障得到强化。15个城市内涝积水点已整治完成13个,消除比例达到86.7%。二是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步提升。三是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天然水域面积达10.17%,较建设前9.87%有明显提升,城区可透水地面面积达35.04%。四是水资源供给得到优化。目前雨水资源利用量达到63.59万吨/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94%。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把鹰潭打造成有特色、有亮点、可推广、可复制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城市。
香港大公报记者(黎穗摄)
香港大公报记者:近年来,鹰潭市每年都会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绩单。请问,鹰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王亚青:介绍之前,我想先跟大家通报两组数据指标:第一组数据是民生支出,全市民生支出从年的55.44亿元增长至年的.06亿元,年均增幅8.96%;第二组数据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至年的元,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至年的元,年均增长10%。
这些数据指标也是我市民生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鹰潭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持续在聚焦“安危冷暖”、保障“吃穿住行”、解决“急难愁盼”上用情用力,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感受发展温度。
一是群众就业更加充分。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万人以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7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创业担保贷款放款总量从年的12.5亿元增长至年的62.3亿元,惠及家企业和36.67万个创业个体。
二是教育事业更加均衡。累计投入校园基础建设资金近亿元,新建学校30余所,改扩建学校余所,新增学位5万余个。义务教育巩固率.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以上。
三是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5个、美术馆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
四是医疗卫生更加优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病患最为关心的18种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等救命救急的好药,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五是基础保障更加扎实。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4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户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帮扶对象均已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累计改造棚户区5.2万套、老旧小区8.3万套,建设公租房3.2万套。
下一步,鹰潭市委市政府将持续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黎峰: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