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教的渊源

第一节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法制度

说到道教,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道教?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处。因为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包括道教内部都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取《道教大辞典》引南北朝时(公元-年)的一位大文豪刘勰(xié)的解释:“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称为道教,这是对道教的高度概括。

什么叫上标老子呢?就是以中国东周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一位大哲学家“老子”(又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的著作《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以《庄子》(约公元前~前年)中最早创立的神仙思想为信仰基础,这就是次述神仙。所谓“下袭张陵”,就是第一代天师创立了道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当代学者和道教界对“道教”的定义,认为:崇仰黄老之道,以神仙家的常说及道家常说为中心,融合传统宗教习俗以告谕、教化世人,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以及相信人们修道积德定能安乐幸福,长生久视的宗教,这就称之为‘道教’。”(参见李养正《道教史略讲》)

一般地说,道教创始于东汉顺帝年间(公元年至年)。如深入研究,其确切时间应该是公元年。这一年,第一代天师张陵“精思西山,太上老君亲降(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最高神的一位,转世化身为老子李耳)。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道教。(见《天师世家》)

道教的创立,也不是突然间凭空产生的,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有年的文明史,上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法制度的形成,自然的鬼神崇拜,《庄子》、《列子》等先秦道教哲学、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等,都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道士是古巫祝方士的遗绪”(李养正《道教史略》)。下面,先讲讲远古渊源。

1、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距今约年至年)。图腾大多是某种动物,如熊、狼、鹿、鸟等。这种图腾崇拜曾经遍及世界和地。中国有本书叫《史记》,记载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率领熊羆(音皮)、貅、貔(音皮)大战蚩尤(chīyóu),这些熊羆、貅、貔就是远古的图腾部落。据我所知,汉族人群中,有不少的姓氏,都以“玄鸟(巨燕)”为图腾。上古人对各自信仰的图腾,除禁止猎杀外,还要举行祭拜。另外,上古人类对风、雨、雷、电、山、树林、弓箭等都认为是有灵性的、超自然的,也要进行拜祭,这就是所谓的“拜物教”。

中国到了殷商时代(距今大概有年左右),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于是,宗法制度就产生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氏”。宗族也有图腾崇拜,如张氏,以其祖宗发明了弓箭,就以“弓”作为宗教的标志。有不少的姓氏,宗族标志大多带有鸟的原型,与玄鸟图腾有着很深的渊源。无论是上古的“拜物教”和后来的“拜神教”,都要进行祭祀。而掌管这种祭祀仪式、卜筮(bǔshì)吉凶、祈福禳灾的人,就称为“巫祝”。殷商时期的人尊神,敬鬼,神指天神,鬼是指祖宗。“巫”又有“巫”和“觋(xí)”之分,女巫称为巫,男巫称为觋。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取悦神,他们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别。以歌舞降神的舞蹈动作,后来就称为“傩(nuó)舞”,有面具,穿特制的舞服。后世以专门从事祭祀的神职人员,穿特别的舞服。后世以专门从事祭祀的神职人员,统称为“巫祝”。它是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的特殊人物。现在我们还把专司香火的人称为“庙祝”,实际上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名称。

中国到了周朝(约公元前年)开始,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祇(音气)三大系统的天人合一的神的崇拜。属于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风、云、雷、电;属于地祇的有社稷(这里的社稷不同于后人所说的江山社稷。社指土地,稷指五谷)、山川、五岳(五座大山)、四渎(四条大河;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社先及崇拜的圣贤。这些就是后来道教成为多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设斋坛,就是上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诰、也就是巫祝的遗风。所以说,中国道教是具有上古巫祝文化和傩文化传承的一种宗教。

第二节道教的思想渊源与神仙方术

道教的思想渊源,始于先秦诸子百家之说中的“道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说到《道德经》现在已风行世界各国,有很多很多的版本。这本书是老子写的,所以就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老子这个人。

老子姓李,名耳,又叫老聃,他是春秋时人。与中国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同一个时代,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这一个时间段,老子的年龄会比孔子要大一此。相传老子是楚国苦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他的母亲怀孕八十年才出生,所以一出世就是白发老人,所以称为“老子”。又说是生于李树下面,所以姓李。这些只是古老传说,没有办法细细考证的。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的“守藏史”的官,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么一个官。因此,他读了很多的书,有很高深的学问。后来他骑着青牛,西出函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就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下面,再简单地介绍一下《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是一部哲学巨著。《道德经》道先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道”是看不见措不着的虚无的本体,但万事万物者包含了“道”。道是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感知到的客观存在。道家和道教把“道”列为最高信仰,就是“道法自然”。关于“道”的本来意义,指的是“道路”,也就是说“指引我们走路”。道也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自然规律,是道教中人毕生的追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悟道”

《道德经》还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伦、科学、技术、军事、养生、处世等多方面的知识,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从《道德经》中吸取到智慧,所以说,它是中国的一部伟大的思想宝库。

道教的思想渊源,不仅仅是老子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同时构建成道家思想体系的还有庄子、列子、杨朱、尹文、慎到、关尹子等多家的学说。因为他们的思想认识相近或者一致,故而统称为“道家”。庄子名叫庄周,字子休,宋国时睢(音虽)阳县蒙县(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道”无所不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庄子还是最早提出神仙思想的人。还有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今陕西省华县一带)。他的书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列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他大概活了岁左右。列子用很多寓言故事,深刻地阐述了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另外,还有阳子(即杨朱)、尹文、著《尹文子》,慎到战国时期(约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人。他提出了“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的理论。《关尹子》即尹喜,老子西出函关的故事讲到过他,他的书又名《文始真经》。

道家及道教的思想体系,非常地博大精深,难以简单地说清楚。这里,只概括地讲几句(1)“道”与“德”是根本信仰;(2)“三清”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也是指三位最高神。(3)清静无为,无为而治,重生乐生,长生久视,修善积德,关爱生命和自然以及神仙信仰构成了道教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以上,大略地讲了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

早期方仙道与道教创立的思想组织基础。神仙之说,最早出自《庄子》和《列子》,那里还只是一种理论。而“方士”则源于古代的巫祝。战国末期(约公元前至前年)出了一个方士,名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之于社会更替,进而推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因果等,可以说,驺衍是“方士”的“祖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楚、韩、赵、魏、燕)曾经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访不死之药。据说到了琉球(今台湾)扶桑(今日本等地)。汉武帝时(公元前年至前88年),有一个皇帝最相信的方士,名叫李少君,用丹砂炼黄金,大概是最早提出外丹术的人。到了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至7年),齐人(今山东省)甘忠可写了一本《包元太平经》、造《天官历》,开创了原始太平道。原始太平道虽然是道教的前身,但并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宗教”。不过,那时已经有了师徒相授的关系。而且还有《太平清领书》传世。这些,都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后来创立道教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81.html